炊庄高腔戏
炊庄村高腔戏属于民间的一种古老的“会戏”。炊庄村高腔戏并非由当地民歌演变发展而成,是先由外地传入的一种声腔,然后与本地语音(有本地的某些腔调)相结合而形成的。炊庄村同乐善会与沙堆营高腔老会,是廊坊地区建立最早的戏会。炊庄村同乐善会演出水平较高,延续时间最长,是至今唯一仍在活动的戏会(建国后改名为群联剧团)。
炊庄村高腔戏的剧目,不是以民间生活为内容的“三小”戏为主,而是以成本大套的历史题材袍带戏为主。炊庄村高腔戏的剧本结构和表演方法,保持了一些较原始的特点。高腔戏比较注重某些表演特技的运用,如火彩和血彩等等。高腔戏的唱腔,属于板腔体,板头比较齐全。此外还有一些唱腔曲牌,如娃娃调、山坡羊、水龙吟、山歌、三翻九转、弯弯调等。根据剧情和角色,选用不同的板头和曲牌。同一板头,各行当角色的唱法不尽相同。高腔戏的化妆,也保持了许多古朴的风格,各种脸谱与现今京剧、梆子所用相比,均有自己的特色。旦角的面部化妆,在过去是不许上彩的。近年来做了一些改进,施行彩扮,但仍与京剧等有一定差异。
炊庄村高腔戏的词句,可以说是雅俗相兼,既通俗易懂,又比较讲究音韵。白口也是韵白、京白与方言的融合体。更具特色的是,在有些板头的演唱中,几乎每一句都填加较多的“啊、耶、哎、咳、乃”等虚字。
从音乐方面看,炊庄村高腔具有声调高锐、人声帮和、不被管弦、以锣鼓伴奏的特点,表演起来一唱众和,既古朴喧闹,又委婉抒情,最绝的是其声之悲怆真让人不得不为之动容。炊庄村高腔被奉为正宗,可参与宗族、喜庆、娱乐、宗教性的演出,不演“赌戏”,不参与婚礼和丧葬。炊庄村高腔同乐善会会中收藏着许多清朝时期戏曲文物,如服饰有:反王帽、老凤冠、排帽、红宝剑、标旗、小卒巾、大带、会旗、背护旗、彩刀等。
炊庄村高腔戏保存了高腔的原始唱法,是中国戏曲和中国舞蹈的最远源头之一,是我国古老戏剧文化的活化石。它具有丰富、独特的民族造型艺术和服饰文化价值,对高腔传播学研究和各区各民族文化交流有启发性作用,炊庄村高腔戏艺术的发展衍变、历史传承与交流等方面,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和现代文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