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四川省 > 成都市 > 双流区
黄龙溪火龙灯舞

黄龙溪火龙灯舞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黄龙溪火龙灯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黄龙溪镇“火龙灯舞”起源于南宋时期,先民们根据“黄龙见武阳赤水”和主管光明与黑暗的“烛龙及主管风风雨雨的应龙”,“一龙生九子”的神龙图腾文化按照民间信仰吉祥的“蛇身、鹿角、虎眼、牛耳、象腿、马鬃、鱼鳞、兽须”等物。创造了“火龙灯舞”。为了使火龙神奇的表演故研制了独特(秘密配方)的火药,这种火药的热量低,火焰艳丽夺目。火龙流长,喷射有力,可烧龙灯又可烧舞龙者之肉体,因此火龙灯舞融龙、灯、舞、火焰于一体的神、奇、美、妙和惊险的舞姿,火龙灯的制作用竹、木、纸、布编扎,包裹、彩绘、置灯而成。结构为“四部九节”,即“四部”龙宝(红宝、金钱宝)龙头、龙身、龙尾。龙宝直径35厘米左右,嵌于直径45厘米饰有彩绸花式的宝架中可转动又可饰灯。龙头长圆形略90厘米内饰彩。其中龙嘴长45厘米内饰焰花或焰烟,龙角长50厘米,龙须透度,龙眼有神外实,龙身直径34厘米,内饰彩灯略长18米,龙尾曲翘柳形长略150厘米,舞龙灯时,每柄由一人握持,扶龙舞姿。

古镇“烧火龙”民俗活动每年从正月初二晚上出“火龙灯舞”到元宵节收灯,正月十五晚上是0。“龙”游古镇,大闹元宵,煞是喜庆!

舞龙队伍由排灯(书、画、祝贺词画或灯队称谓),宫灯、鬼蟹、鱼、虾、蛙等灯。灯幡,灯牌;敲击乐和唢喇;火龙灯共三组50人左右。出灯时,一是由道士先生身着法事道袍,帽、靴、执法牌由众道士护送带火龙队到河边列队,道士先生做法事安置水神,土地神祈祷新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灯队平安后“请龙出海”。火龙灯的舞蹈程式:(一)舞龙人头戴草帽。裸身穿(抗焰花喷烧)短裤,脚蹬草鞋,持龙到阵摆成舞龙姿势。(二)在喧天锣、鼓、钹、小锣、马啷子、唢喇(中音、高音两钟)的鼓乐声中请德高望重的地方名人给龙“点(朱砂)眼”,先点左眼再点右眼。点时由舞龙者齐唱:“一点金,二点银,0风调雨顺,四点吉祥太平。”或唱其他贺年,贺家人的吉祥,喜悦诗词。尔后由龙宝引路,一字长蛇,金龙摆龙,腾云起浪,金龙出宫。在鼓乐伴奏中表演飘、游、叠、转等舞姿后。(三)点睛者还要另行给舞龙队挂红放炮。观众赤持焰花喷烧舞动的龙灯和舞龙人,焰花烧得越多,动作越猛,舞龙者就越高兴欢乐。主人要设宴庆贺。经过演变,在政府官员宣布“烧火龙”开始后,鼓乐并起,由地方长官或知名人士点燃龙嘴烟花,此为第二道烧式“龙嘴喷花”,龙头颔首三叩,向各方、各级贵宾和现场百姓拜年,祝贺新春快乐!此时过节观灯的四方万千男女、老幼民众皆同时燃点手中特制的竹筒烟花,向舞动的火龙交替喷射!霎时,爆竹声声、烟花四起,鞭炮声、烟花喷射声、人之呐喊声响成一片,响声连天,烟火弥漫!火花在龙射、人射上蹦跳,遍地开花。爆竹之声,烟花之火,人声鼎沸,腾飞万里,几分钟之内便成了一片火的海洋、烟的世界、光的幻景、乐之大潮!人舞龙欢,火光闪耀,好一派辞旧迎新之喜悦,好一派龙腾火海的壮观场面!舞灯人精神抖擞,尽兴表演游龙出海、礼仪朝拜、漫游世界、滚翻腾云、喜聚蟠龙等灯技;手中龙把紧握,随龙头挥舞,火星点点,身躯不断抖动,脚跟稳健,不屈不挠,无所畏惧,表现出“龙”之威严与英武!四周一片惊呼……在一片火与烟、光与声、惊与险、喜与乐的海洋之中,火龙狂舞;最后,龙首高昂,龙身呈盘龙状现收式!在一片烟花爆竹声、锣鼓声、唢呐声、万人呼喊的鼎沸气氛中,答谢观者,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幸福美满!龙灯会“烧火龙”至此,舞灯人把烧残的龙灯置于河边祭祀焚烧,将灰送到河里,寓意送龙顺江入海回宫。

舞龙在中国历史久远,流传甚广,从南到北,从乡村到城市,每当逢年过节及兴典盛事都有舞龙风俗。黄龙溪火龙灯舞表演十分壮观,由宫灯、排灯、牌灯在前面异行,随着欢乐的乐器声起舞,龙身随龙头起伏摆动作出相应飞物姿态,烧花人员一齐点燃烟花,对准火龙或舞龙队员,舞龙队员精神抖擞,观众中爆发出一阵阵欢呼,赞赏声,整个场面欢声雷动。“烧火龙”具有浓郁的川西地方特色,丰富了当地群众的文化生活,反映了川西本土的民俗风情和乡土文化,展现了川西地区古蜀文化风采的一道风景线,是川西地区保留较为完整的民俗群众活动之一,其对于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妥善保存民族文化遗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

信息来源: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推荐双流区更多民俗文化
你可能对下列舞也感兴趣:
双流区导航

下一篇:府河号子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