颍上琴书
颍上琴书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颍上琴书在颍上境内流传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形成于清末民初,前期吸收了山东琴书,徐州琴书、豫东琴书、淮河琴书等琴书风格特点,后与当地民间老歌小调和花鼓灯歌舞等结合,并融进周边地区戏曲艺术,经过代代艺人传承,已形成了颍上地区独有的琴书表演风格。
颍上琴书唱腔音乐为主曲体,代表性唱腔有四句腔(分慢四句腔、快四句腔)、垛子板(唱中有说),还有凤阳歌、梅花落等曲牌,艺人称其为九腔十八调。颍上琴书曲调婉转优美,唱腔舒缓浑厚,语言淳朴生动,演唱形式活泼,在沿颍淮流区具有广泛影响。
颍上琴书用颍上乡音演唱,地方特色浓郁,伴奏乐器有扬琴、胡琴(坠胡)、檀板等。在表演形式上,琴书有单口、对口、群口三种。单口即一人表演,手拉坠胡,脚踩檀板伴奏。对口为二人搭档演唱,多为一男一女,男拉坠胡,女敲琴打板,对口说唱。群口琴书为三人以上演唱,一人敲琴打板,其余人拉坠胡,分角演唱。
信息来源: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