耍蚕龙
耍蚕龙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耍蚕龙”是远古时期产生并流传于盐亭地区一种独特的龙舞形式。此种龙舞来源于种桑养蚕的劳动实践中,它是蚕农们在蚕茧丰收时或传统民俗节庆期,以“蚕簇”(即草笼的进化)为道具随兴起舞的一种欢庆丰收、祝节日的民俗活动的传统文化。由于“蚕簇”系稻草或麦草制成,故而又称“草龙”。
“耍蚕龙”的文艺形式及“耍蚕龙”的制作工艺均来源于实际生活劳动。龙的原形是“蚕虫”,最早的《伏羲龙马负河图》,此图来自蚕虫身上的黑点班纹,蚕身体两侧各有九个黑点(即九对气门),尤有九节,蚕在吐丝结茧时,在一屡屡银丝中穿梭,就像在彩云间畅游┄┄。
蚕龙的制作方式独特,与蚕桑文化密切相关。蚕龙的特点是蚕农们用供蚕做茧的专用蚕具“草龙”的技术加工而成。一个草龙长1丈2尺,最早的蚕龙是用树叶、树皮做成的,后来发展到蚕身用篾挑(竹子)、再后来发展到用松软木材,覆盖土黄色或白色(蚕最早为土黄色)粗布、绸缎精缝而成。蚕龙长20余米,身体直径1米左右,龙头龙身龙尾共九节相连,其龙头、龙眼、龙角、龙口、龙牙、龙麟甲、龙身花纹都是用茧子编系在草龙身上,蚕头硕大如锅盖,蚕身修长如蚕纹。龙宝做成大桑叶形状。唯有龙须是用棕丝做成。在龙的每一节下边系紧一根长4尺的竹杆,供表演者舞龙时操作而用。
用“耍蚕龙”的艺术形式、舞蹈、音乐表现“蚕”和“龙”的完美形象并与养蚕的劳动共同构成“耍蚕龙”的民俗传统艺术,再经过多少代的发展而成为宝贵的文化遗产。
信息来源:绵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