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山西省 > 大同市 > 新荣区
大同五音联弹会

大同五音联弹会

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大同五音联弹会为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大同市“五音联弹会”始建于清道光年间,是我国最早的民间室内乐班社之一。据《大同府志》记载,明朝中叶,大同府守军沈军门、沈固组织民间音乐社团,融汇当时流行的主要音乐演出形式,可视为大同五音联弹的雏形。到了清代,大同五音联弹会正式形成,后被广泛传播到大同城区及周边县乡,两百年间一直活跃在民间。

五音联弹会表演时一般在室内进行,参加者有十人左右,用铜鼓子、打琴、枚(笛子)、鱼鼓、夹板、四块瓦等乐器演奏,并有人伴唱,曲调通俗易懂,形式随意活泼。演唱小曲有《切蒜台》、《十里墩》、《改字十里墩》、《十样锦》等200余首;民间曲牌联奏作品有[苏武牧羊]、[大开门]、[正八板]、[柳青娘]、[黄莺亮翅]、[小八门]、[放风筝]、[喜相逢]、[西洋钉缸]、[红莺亮翅]等百余首;民间道情有正耍孩儿、反耍孩儿、西江月、尖河路调、高调梅花、平十字调、步步紧、四平调、一枝梅、平板干板等。

大同至少有600多年少数民族统治的历史,期间造就了汉族和少数民族音乐相互交流、融合、杂揉的借鉴过程,形成了独具地域特色的民间音乐,即边塞音乐。五音联弹会即是边塞音乐传承的主要音乐社团,同时也是探索、研究边塞音乐形成、发展、变化、流向的活化石,为我国边塞文化内涵提供了鲜活的资料,具有重要的文化艺术研究价值。

推荐新荣区更多民俗文化
新荣区导航

下一篇:晋北鼓吹(岚县八音)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