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山西省 > 晋中市 > 和顺县
凤台小戏

凤台小戏

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凤台小戏为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凤台小戏源于明末清初,是一个剧目短小精悍、音乐清脆明快、表演细腻雅致、服饰道具轻便的小剧种。它产生于太行山脊和顺县凤台村,活跃在晋中东部山区,距今已有300余年的历史。

凤台小戏最初由家传式的说唱形式发展而来,演出内容也多是一些民间曲调和片段词曲,如《张生和莺莺》、《占花魁》、《红娘下书》、《八角鼓》等剧目。经过艺人们的不断完善,到了明末已经形成曲调清雅流畅、剧情简练完整、人物角色丰富、诗词雅俗共赏的地方小戏。主要剧目有《顶嘴》、《避雨》、《送灯》、《饯别》、《拷红》、《寄简》、《逾墙》、《拍蝴蝶》、《打尿床》、《牧牛》等30余个。

凤台小戏的音乐,色调鲜明,韵律独特,乐器也和其他剧种有所不同,唱腔极有情趣,节奏平稳舒缓,耐人寻味。唱腔属于联曲体的结构,现留存有37首曲牌,有的可以单独反复使用,有的是几个曲牌连接使用。凤台小戏的唱词自由流畅、朗朗上口,有七字句、十字句、五字句、四字句、三字句和类似元曲结构的长短句,运用自然,不拘一格。唱腔中的虚词衬托和全部唱腔血肉相连,使唱腔丰满动人,韵味更浓,如“哪哈依呀嗨”、“哎嗨呦”等。凤台小戏以“蒲白”为基调,除了唱词间的夹白和简单的对话外,大都以韵白为主,间或也用方言乡语。每句字数相等,句尾必须押韵,并和唱腔前后呼应,相辅相成。表演上唱、做、念兼备,没有武功戏。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凤台小戏处于灭绝险境,部分剧目失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文艺工作者积极整理剧目、记录曲谱,并吸收了不少中路梆子的表演技巧和程式,使表演艺术有了很大提高。

推荐和顺县更多民俗文化
你可能对下列戏也感兴趣:
和顺县导航

下一篇:垣曲曲剧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