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北京市 > 房山区
制埙技艺

制埙技艺

房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
制埙技艺为房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

制埙技艺为房山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埙是中国最古老的吹奏乐器之一,音色朴拙抱素,独为天籁,在世界原始艺术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有七千多年的历史。相传埙起源于一种叫做“石流星”的狩猎工具,在《诗经·小雅》里有“伯氏吹埙,仲氏吹篪”的记载,秦汉以后,埙在中国的音乐历史上主要用于历代的宫廷音乐的演奏,在“金、石、土、革、丝、木、匏、竹”中独占土音。在种类上分成颂埙和雅埙两种,颂埙形体较小,音响稍高;雅埙形体较大,音响浑厚低沉,常常和一种用竹子做成的吹管乐器篪配合演奏,这也与《诗经》中的记载相吻合。清朝时,埙的传承已经断代,直隶人吴浔源(1824—1902)偶得埙,复制出殷代五音孔梨形陶埙传世,其所著的《棠湖埙谱》是迄今发现最早也是唯一正式刊行的埙专用乐谱,对古埙制法、奏法以及埙谱研究都具有较高的价值。

制埙技艺传承人翁彦老师自幼酷爱吹奏乐器,后因工作原因中断学习,2006年再次与埙结缘,毅然决定辞职潜心研究制埙及其演奏技艺,后得名师王厚臣先生指点,终于形成有自己独特风格的“翁氏制埙”。翁彦完全采用“制泥、拉坯、晾晒、烧制、刻画、调音”等传统工序,不仅在形状上原样成功复制了古代的“梨形埙”、“葫芦埙”和“棒棒埙”,在材质上烧制出了紫砂等各种新材质的埙,更在埙的音色、音域、音调等方面实现了原音重现,充分展现了埙作为吹奏乐器的功能。

推荐房山区更多民俗文化
你可能对下列技艺也感兴趣:
房山区导航

下一篇:山梆子戏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