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模铸造技艺
干模铸造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河北省泊头市铸造业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闻名全国的铸造之乡。20世纪80年代,泊头市富镇出土了一尊3米高的铁佛立像,经鉴定为五代十国时期(907—979)铸造。千余年来,泊头铸造工艺日益精湛,由最初古老的干模铸造发展到硬模铸造和金属模铸造,后又建起十几米高的冲天炉冶铸生铁。
到目前为止,泊头出土的千年以上铸造品都是以传统干模铸造工艺制成,这种铸造技艺包括制作内范、外范、减支、合型浇铸等一系列工艺。以黄土或胶泥制成要铸造的产品外型,谓之制作内范。制作外范时,先在内范表面涂上一层薄薄的蜡,再在外面覆上一层拌有碎麻头的麻刀泥,厚度视铸件大小而定。待外范晾干到一定程度,确定一个分型面,然后用锋利的刀沿分型面切开,刻上记号,使外层麻刀泥与内范脱开。减支是视铸件厚度,用刀、铲、钩、勺等锋利的工具削去内范表层。合型则是将外范按刻好的记号复原到内范外面,中间形成型腔,然后将分型面封死,做好浇铸口。在干模技艺铸造的基础上,发展出了半永久性铸型的硬模铸造技艺,其优点是可以一模多型、多模同铸、连续作业。这种铸造技艺的关键是制作硬模,行话叫“浆模子”。
我国是世界最早冶铸生铁的国家,始于公元前400年,干模铸造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科学价值。目前,泊头使用干模铸造技艺生产的企业仅有一两家,传统的生铁冶铸技艺面临失传的危险,亟待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