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陶瓷修复技艺
古陶瓷修复技艺是一项综合造型、雕塑、色彩、书法、绘画、化工等的特殊艺术创作。古陶瓷修复必须一件一件精雕细琢,一条看似简单的青花线条,在修复过程中仍然要做到“色分五彩”。整个修复过程包括拆卸、清洗、补缺、打磨、打底、上色、上釉、做旧等多个步骤。
古陶瓷修复有三种:研究修复、展览修复、商品修复。
商品修复可上溯到清中期,宫里太监把破损的偷拿出宫,修好了高价卖出,所用材料有蛋清,虫胶,糯米汤等等,渐渐的就有了这种行业。清末,古陶瓷修复技艺已在社会上初步形成,当时主要用虫胶、树胶和鱼胶作为黏合剂,也有采用锯钉的办法,走街串巷来修补民间一些残破瓷器。开埠后,这里更是古董商云集,古陶瓷极易破损的特性催生了一批专业修复人才,饶鸿发算是这项技艺的鼻祖。
解放前后又提高了一步,材料有漆片,醇酸瓷漆,硝基瓷漆,丙希酸热固漆,前几年上海博物馆研发了专利仿釉树脂,把商品修复又提高了一步,全国以商品修复古瓷为职业的也就十人左右,所用的方法大同小异,只是所用材料的不同。
2011年,古陶瓷修复技艺入选第三批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4年11月11日,古陶瓷修复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