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贵州省 > 黔东南州 > 岑巩县
思州傩戏傩技

思州傩戏傩技

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思州傩戏傩技为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思州傩戏傩技流传于以岑巩县为中心的古思州管辖范围内。岑巩县,古名思州,地处贵州省东部,隶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东邻玉屏侗族自治县,西界石阡县,西南与镇远相连,北部与江口县及铜仁市接壤,东南为万山特区及湖南省新晃侗族自治县。岑巩是一个多民族杂居县,居住着仡佬、土家、苗、侗、汉、彝、回、布依等18个民族。

20世纪80年代,岑巩县对思州傩技傩戏进行全面调查时,获取了一份古籍抄本《历代名师录》,其记载:“周法兵,生于西晋太康七年,死于东晋太和二年,建武元年于江西玄武威灵学武朝佛。后来引用朝中喜傩神来思州,并创立愿叫‘冲傩喜傩神’;吴法仙,生于宋神宗元年(1068),死于宋高绍兴元年(1131),后前居思州龙鳌河军屯。元佑年间到河南开封学武朝佛。回故乡思州陆续创立了侗族‘喜愿’‘跳鼓愿’‘老鹰愿’;龙法贵,生于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殃于万历四十一年(1613),万历初年到湖南麻阳学武朝佛,返回思州不久创立了苗族傩愿‘童子愿’;杨法明,生于元至元二十四年,殃于元至顺三年,古思州小鲁溪人,大德年间于山东泰山学玉皇教,回来后创立了侗族傩愿‘祭祖愿’”。由此可见,思州傩戏傩技源起时间最早约在东晋十六国咸康初年时期。

思州傩戏傩技的整个表演活动,可分为法事表演、傩技表演、正戏表演。法事表演:喜傩神表演通常要先布置傩堂,本地人叫“铺堂挂彩”。傩堂一般设在还愿主东家堂屋或院子内,不搭高台,只搭五个桌台,即:“八宝仙台”、“对台”、“五猖台”、“锣鼓师台”和“香炉师台”,主要供奉傩神爷伏羲、傩神娘女娲,同时供奉道教、佛教诸神及一些名不见经传的地域神祗。傩堂还绘制神图、八卦符文、幡、旗、图、楹联、吊联、刻剪纸人、纸马、神兽、纸花等。祭祀活动开始后,先由锣鼓师打起锣鼓、香炉师点燃香纸,掌由法师身穿经法衣,头戴三清帽,摇师刀,舞牌印,念请诸位神圣入傩堂,再“开光点相”、“架桥迎兵”“立楼扎寨”等。由傩坛掌坛师单人开展说唱、舞蹈表演为主。傩技表演:在整场法事表演中最有特色和代表性的要算傩堂“特技表演”,如“上刀梯”、“过火海”几十种。下面选取有代表性的几种简述如下:上刀梯:傩艺人赤手赤脚在数丈高的刀梯钢刀锋刃上自如攀登,还可表演出“朝天一炷香”“倒挂金钩”“悬星挂斗”“青蛙跳梯”“背崽上刀梯”等花样;过刀桥:傩艺人赤脚在装置有数十把钢刀和刀桥刀锋刃上走动,可踩横刀、踩顺刀、走双刀、走单刀等,还可手提、肩挑重物自如通过;脚踢钢刀:傩艺人赤脚将插在木板或地上的锋利的钢刀一脚踢到数丈远之外。

正戏表演:喜傩神供奉东山圣公为红脸、笑面的古代伏羲氏,在傩堂上被称为“傩神爷”,南岳圣母为白脸、慈面的古代女娲,在傩堂上被称为“傩神娘”。戏剧中的其它角色有:报子,是个出场报信息的人物。赶牲,又叫秦童,专做猪生意,长相滑稽,鼻斜口歪,双眉紧皱,好似万般苦衷在心中,体现了生活艰辛的下层人民的写照。八郎,忠厚老实神态,脸色腊黄,也是个下层的清贫之人。开山,头生一对鹰勾角、额宽、鼻高、狮子口、圆鼓眼,一对虎獠牙外露,一副威武雄姿像,手拿一把大斧,力大无穷,行动粗鲁,朴实憨厚,是喜傩神中的主要人物。还有小鬼、打卦、铁匠、仙锋、土地、笑和尚、瘪口龙、春官、判官等角色。喜傩神的全部表演法事程序有30场,正戏有《跑报》、《赶牲八郎》、《开山》、《搬山锋》、《笑和尚戏仙峰》、《梁山土地》、《判官审案》《春官贺喜》等。

思州傩戏傩技的傩愿活动具有封闭型的定时、定点、定向活动的特点。定时:一是傩愿活动一般在农历九月重阳至次年清明节前的农闲时期进行,二是傩戏演出须在规定的开箱时间(农闲期内的吉日)内进行,三是指傩愿活动少至一天、多至十天半月,一般为三天三夜;定点:不可在任何公开场所随意演出或作商业性演出,而是要在指定的本傩戏愿脚姓氏人家开展活动;定向:以还愿人家所指定的愿脚的法事祭仪为主,参与娱神娱人的歌舞戏剧表演内容,目的是祭祖、驱邪、祈福、免灾。

作为一种古老原始的文化形态,思州傩戏傩技在人类历史的文化轨迹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而无法替代,无论是傩技表演还是傩戏表演,都有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意蕴,因而被人们誉为“思傩戏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文化遗产”。

思州傩戏傩技创立至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了,在众多的傩愿脚中,它是最早创立的一个,现查实有记载的传承人有:曾祖太婆杨氏→曾祖太公周法雷、曾太公周法煊、太公周法旺、公周法能、周法明、周良中等。受经济利益影响,许多傩艺人纷纷外出打工或改行,古思州傩艺人正在逐渐地减少。目前岑巩县境内现存傩仅3个,掌坛师仅3人,傩艺人仅20人左右。随着老一辈傩艺人相继去世,一部分特技表演项目、剧目种类正在逐渐消亡,思州傩戏傩技面临着后继无人尴尬局面。

推荐岑巩县更多民俗文化
你可能对下列傩戏也感兴趣:
岑巩县导航

下一篇:苗族古歌与古歌文化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