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小彩龙
宜宾小彩龙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宜宾“小彩龙”融合杂技艺术和龙舞套法的舞蹈特色,既表现了人们崇拜的图腾形式,又有俊俏飘逸的艺术风采,在宜宾龙灯中独领- 。宜宾县观音小彩龙,是我国舞龙中历史悠久、形式独特、技巧性强、适应性强,且深受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传统民间舞蹈表演形式,主要分布于宜宾县境内。2007年列入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据考证,宜宾县观音镇张家湾古城址即为唐代归顺县城遗址,有学者认为小彩龙即于唐代兴起。西晋左思曾书及宜宾“龙池”风物,宋代“龙”风在宜宾也盛行。时至明清,城乡集镇多有龙舞走街串巷,营造祥和、热闹气氛。随着时代发展,这种原本在田间地头挨家挨户给人拜年的龙灯表演,也逐渐成为红白喜事,或商家开业、店庆上的商业演出。
宜宾小彩龙这种传统民间舞蹈表演形式,有着汉族民间“耍龙灯”的基本风格和主要特征。在我国40多种龙舞中,尤以“小、巧、灵”而称绝于世。
小彩龙体量不大,长约4至5米,以竹编和彩布制成,考究而轻便,此谓之“小”;它糅合了民间杂技、武术动作,独创托举、站肩、挂腰、盘颈、吊臂等“叠罗汉”式的力量型技巧,造型有金钱吊宝、青龙过海、二龙戏珠、钻天入地、鲲鹏展翅、盘根错节等,此谓之“巧”;表演时,场地要求可宽可窄,人员少则3人多则8人,机动灵活,此谓之“灵”。近年,在宜宾市杂技团专家的帮助下,非遗传人柴进全和队友们创新出“三官骑大马”、“顶罗汉”、“三层楼”等50多种高难度动作。
小彩龙的制作也不断创新。从原来的草龙,逐渐发展到用竹子编龙头,再用黄、红、绿三种颜色的彩布包裹龙衣,舞起来比草龙更漂亮。”
宜宾小彩龙,既继承中华民族大气磅礴的龙文化精髓,又体现了川南民众的文化追求和独特创造。它承载着一方风土人情和生活习性,是研究川南社会风貌的宝贵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