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江苏省 > 苏州市 > 张家港市
后塍竹编

后塍竹编

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后塍竹编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竹编(后塍竹编)扩展

​​​​​​​张家港后塍,地处长江岸边,自南宋起,江沙日涨,引来大批移民开发围垦沙田,在圩岸上种竹住人。至明万历年间,大片江滩积涨成陆。于是靖江、镇江、常熟等地的贫苦农民及民间工匠大量涌入并建村落。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后塍建镇,农村初步形成一批竹艺工匠,并逐步发展为专业编制,将制成品上集市出售。至清未民国初,后塍竹编工艺逐步向精细化、工艺化发展,并涌现了一批各具特色的专业能工巧匠,统称竹篾匠。精细的专业分工促进了竹制品的实用性,观赏性,工艺性的提高,很多竹制品成了民间珍藏及收集的珍品。

1950年初,后塍镇域五个大小集镇中有竹器店10余家,民间专业竹匠20家。1956年后建立了手工业联社,至1973年发展为沙洲县后塍竹器厂,有职工83人,并在上海外贸公司指导下生产出口产品。1973年始,后塍竹编参加每年春、秋两届广交会,最多时出样80只,每届成交20余只品种。在外贸出口的拉动下,后塍竹器厂迅速发展,在全县8个乡镇设加工生产点,直接参于外贸出口竹编工艺品生产的技师超过200人。竹制品吊篮,灯罩,果品盘,各种提篮,花盆,套盒,动物工艺品等,分别销往日本、美国和东南亚各国。

后塍竹编主要分布在张家港南沙、中兴、德积、大新、晨阳、三兴、合兴等地。

竹编以竹为主要原料,制成竹制品。从使用功能分,大致有以下几类:一是农业生产(稻麦棉等)中的工具类,有稻床、晒篮、花笼盘篮、簸箕、奋箕、苗篮、篓子等;二是日常生活类,有淘洗类、盛装类,厨匮箱类、坐卧躺类等;三是时令用品类,有各种凉席、竹扇、斗笠、竹伞等;四是工艺摆设类,有花架屏风、拦床席、花轿、灯笼等;五是文房用品类,有竹筒、笔筒、笔架、台座等;六是渔猎工具类,有各种渔具、竹弓、竹箭、竹夹等;七是游艺玩具类,有风筝、龙灯、狮子、走马灯、各式鸟笼、各类手提、各类花灯等;八是出口工艺类,大都应国外客户的特殊要求设计制品。

竹编的工艺流程有:打底、编迂帮、杀口穿环、板角、串架或于绳、戗底等。编织篾制品首先要设计图样;其次要备竹;三是制作;四是整合,编制竹架和上下方花格;五是以藤串成花箍连接,使屏风能折叠,拉开;六是油漆。篾制品的图案有:“桥二花子”,用于篾席、各种内垫、出箕、匾子、篓斗、筛子等;“桥三花子”,有盘篮,圈折,蚕条等;“漫六条”,即漫大花、长条,用于席,串折和四边;“三角眼”,用于汰菜篮子、苗篮、鲜鱼篮、各类小工艺品篮;“六角眼”用于大篮子、苗篮、匹篮等。

后塍竹制品涉及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充分反映了江南竹乡的浓厚地方特色,对研究当地的民俗、民风具有重要价值。竹编制品不但绿色环保,而且十分实用。

推荐张家港市更多民俗文化
张家港市导航

下一篇:苏州“轧神仙”庙会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