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江苏省 > 南京市 > 秦淮区
南京风筝

南京风筝

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南京风筝为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南京风筝,南京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美术类代表性项目。

风筝古时称“纸鸢”、“纸鹞”,后称“风筝”,为南京传统民间手工艺术之一。南京风筝的历史至少可追溯到南北朝时期。史载风筝起初是20世纪20年代,夫子庙卖风筝艺人作为军事或运输之用,《南史·侯景传》中有“梁王纸鸢载诏求援”之事。唐代以后,随着社会发展特别是造纸技术的普及,风筝逐渐演变为普通民众的娱乐玩具。明清两代是风筝发展的鼎盛时期。清明节前后放飞风筝成为各地民俗活动的重要内容。南京民间也流传着“正月灯、二月鹞”、“清明放断鹞”等歌谣。民国时期,南京制售风筝的民间艺人大多集中在夫子庙和中华门一带。扎制者一般为纸扎店铺工人或花灯艺人,所制风筝花色品种丰富多彩,精美诱人。普通人家也会制作一些简易风筝,供孩子放飞。这些风筝一般都是用芦苇杆扎制,形状比较单调,而且多为板式,如“七星”、“八角”等。

1949年以后,风筝艺术愈加体现了大众性、娱乐性的特色。特别是改革开放后,随着民众物质生活的改善和精神文化生活的提高,南京人对风筝艺术的创作热情空前高涨。1986年成立了南京风筝协会,书画名家武中奇、喻继高曾先后担任协会主席。南京涌现出一大批风筝制作高手,如李焕臣、孙叶青、周学义、李子南、曹真荣、陆有昌、戴玉兰等民间艺术家,他们为南京风筝手工艺术的发展做出了努力。

南京传统风筝的扎制技艺,概括起来有“扎、糊、绘、放”四个方面:扎,即制作风筝的骨架;糊,即糊蒙面,通过选、裁、糊、边、校等工序将蒙面贴于骨架上;绘,即绘花彩,包括色、底、描、染、修等工序。所绘图案主要分写实、写意、寓意及主题性四类;放,即放飞风筝,包括风、线、放、调、收等程序。目前,南京传统风筝种类繁多,大约有200多个品种。主要有硬翅风筝、软翅风筝、串式风筝、筒子式风筝、平板风筝。南京风筝除了以制作精美、本土气息浓郁、适宜放飞等特点外,还因形状“大”、“小”而闻名。大者有近半个篮球场面积,小到婴儿手掌之方寸。

近年来,南京风筝爱好者不断探索和创新,对风筝骨架进行改制,在全国首创软骨架、无骨架软件伞翼型风筝。南京民众还比较喜爱一种三角风筝,由国外传入,与我们传统的板式风筝同类。特点是制作工艺简单,价格便宜,易放飞。有人还在风筝上安装了电子发光装置,俗称夜光风筝。南京风筝艺术的创作正处在蓬勃发展的阶段,风筝爱好者的队伍也在不断扩大。

信息来源: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推荐秦淮区更多民俗文化
秦淮区导航

下一篇:高淳木雕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