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地灶头画
沙地灶头画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灶头画是一种民间技艺,在启东、里下河地区曾风靡一时。解放前,农村地区用砖砌灶的人家很少,只有少数有钱的粮户才用得起砖灶。解放后,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砖灶走进了寻常百姓家,为了美化灶头,也为了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为了祈祷丰收与平安,人们开始在灶头上画画。都说民以食为天,在内容上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年年有余(鱼)、牧童嬉牛等很自然成为了百姓人家的首选灶花,还有观音菩萨、大肚弥勒、嫦娥奔月、牛郎织女、哪吒闹海等神话故事也是灶花的常用题材。也有人喜欢花草山水,总之,灶花的题材千姿百态,包罗万象。在材料上,最早的灶花都是黑白的,所用之墨是用铁锅上的“镬锈”自制的。把“镬锈”刮下来加上醋,放在石槽里打烂,打的时间越长,质量越好,不易退色。到70年代才开始改用店里买的墨了。后来,随着各种水彩、油画颜料的出现,灶头画也开始进入彩色时代。在画画技艺上,南通灶头画和上海、浙江一带的灶头画又明显不同,南通灶头画通常以线条画为主,色彩上较为简洁、朴素,画面更为清新、雅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