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山丁丁腔
铜山丁丁腔为徐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铜山丁丁腔,徐州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戏曲类项目。
在清代,由于黄河及大运河从徐州改道,徐州北的利国驿成为大运河流入微山湖的停靠码头,所以微山湖一段的厉湾、寄堡一带,经常停泊着南方运粮的船只及停有保卫运粮船安全的砲划子船,船上的南方人、北方人会演唱很多小调。天长日久,岸上的农民学会了那些腔调,越是到太平丰收的年景,唱的人也就越多。有时很多会唱的农民便自发地在一块儿唱和。开始由一个人哼着玩,后发展到两人对唱。那时,人们把它称为“太平歌”,主要伴奏乐器为月琴,琴声“叮叮咚咚”清脆悦耳,故称“丁丁腔”。丁丁腔在声腔曲调的风格上不但有北方戏曲的刚健挺拔的特色,而且也具备了南方戏曲清婉抒情的格调。新中国成立初期,徐州戏校招收50多名丁丁腔学员,聘请利国镇丁丁腔艺人授课,“丁丁腔”曾改名为“徐剧”,学习班命名为“徐剧班”。现在的丁丁腔共有八句腔,平韵、阳韵、花韵、发腔、对口、对口煞板、平韵垛板、五字韵垛板、扫腔、腰锣钗等18个主要声腔。“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哼哼”是铜山丁丁腔的艺术特色,曲调变化较多,但关键是哼哼,即在实字唱前或唱完后,加入“哼”、“嗨”或“哎哎哎哼嗨”等虚字来美化腔调。铜山丁丁腔的唱词较注意押韵,韵脚的选择是为了美化声腔,词格的选择是为了强化节奏。韵脚变化愈多时,节奏愈显得紧张,则表达的感情也就愈强烈。传统剧目主要有《降香》、《送茶》、《站花墙》、《下山》、《劝嫁》等;近现代剧目主要有《土地还家》、《一家光荣送参军》、《新结婚》、《挑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