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山东省 > 临沂 > 郯城县
郯城柳琴戏

郯城柳琴戏

柳琴戏,俗称“拉魂腔”,又有拉呼腔、拉后腔等,起源于清朝乾隆年间的郯城,1953年正式定名为柳琴戏。主要流布于鲁苏豫皖接壤地区。

柳琴戏是以郯城民歌《姐儿妞》为基础逐渐发展起来的。据老艺人传说,临沂地区最早演唱拉魂腔的是郯城县一位姓金的老艺人,他活动在郯南一带,颇有名声。金氏之后,又分邱、黄两门派,世代相传。柳琴戏在长期流传与发展中,不断地吸收姊妹艺术的营养,经过了几代艺人的努力,在剧目、唱腔音乐、舞台表演等方面,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柳琴戏的音乐唱腔非常别致,地方特色尤为鲜明,并以工以丰富多彩的雀腔,别致的拖腔区别于其他剧种。男唱腔粗犷、爽朗、嘹亮,女唱腔婉转悠扬、丰富多彩、余味无穷。演唱者可以随心所欲的发挥、创造,自由地变化。"怡心调"是本剧种的最大特点。此外,在唱腔的落音处,女腔常用小噪子翻高八度,男腔加入衬词拖后腔,也是其独特风格。节奏大多是有板无眼的1/4击拍,除了大部份是后半拍起唱外,还有连续切分的变节奏,给人以欢快、活泼、跳跃之感。由于唱腔旋律与地方语言有着密切的关系,唱腔中的音程大跳经常出现,再加上频繁的转调,使人听起来既新奇多彩、又自然和谐。

柳琴戏的唱腔以徵调式与宫调式为主,徵调式温和缠绵,宫调式明快刚劲。柳琴戏唱腔曲调有:哈弦、起板、导板、连板起、拉腔、射腔、起腔、含腔、平腔、停腔、柔腔、叶里藏花、雷对调、一哟调、老公调、回龙调、垛板、调板、闸板、冒调花腔、四六长腔、男女拉拉腔等。此外还有从民间小调变化而来的过河调、赶脚调、送郎调、补缸调、叠断桥、打牙牌、千金小组进花园调、小放牛、八段锦、调兵调、叶落金钱等。其板式大致可分为慢板、二行板、数板、紧板和五字紧板等。柳琴戏板式大致可分为:慢板(又叫幽板、澄清板)、二行板(又叫流水板其中还有快慢之分)、数板、紧板和五字紧板等。

柳琴戏的角色行当有自己特殊的名称,分小头(闺门旦)、二头(青衣)、二脚梁子(青衣兼花旦)、老头(老旦)、老拐(彩旦)、大生(老生)、勾脚(丑)、毛腿子(花脸)、奸白脸(白面)等。各种角色表演粗狂朴实、节奏明快,乡土气息浓厚、其身段、步法多具民间歌舞的特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郯城县的柳琴戏尤为昌盛,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柳琴戏演员。1954年,临沂柳琴剧团建团时,主要演员半数以上是郯城县输送的。如冯士选、曹玉龙、骆成训、李春生、张金兰、徐桂霞、徐庆玉等,都是郯城人。除此,江苏省邳县柳琴剧团、新沂县柳琴剧团,以及山东滕县柳琴剧团,均有郯城县输送的主要演员充当台柱子。

柳琴戏的主要剧目有《喝面叶》、《张郎与丁香》、《秦香莲》、《打金枝》、《小姑贤》、《柜中缘》、《墙头记》、《吕布与貂婵》等。现代戏有《儿女传奇》、《苦柳》、《相亲》、《李志铁》、《家庭公案》、《苦果》等。1991年,柳琴戏《落风湾》获第五届“沂蒙之夏”艺术节演出一等奖和优秀伴奏奖。1995年,《苦果》被临沂市评为精神文明建设“精品工程奖”。1996年,《李志铁》参加首届农民文化艺术节荣获银奖。1998年,宣传改革开放的柳琴戏《红丝带》获得临沂市“精品工程”奖。

2008年,柳琴戏被列入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拓展项目。

推荐郯城县更多民俗文化
你可能对下列戏也感兴趣:
郯城县导航

下一篇:鸭绿江流域朝鲜族生活习俗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