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阳黑陶制作技艺
盆窑村位于沁阳市区北14公里太行之阳九峰山红土坡下,因世代烧制陶盆而得名,是全国著名的黑陶之乡。据传说及史料记载,武周时,万善镇烧制的陶盆、陶香案被列为贡品,称御制黑陶,并犒赏“布帛三千”。唐武宗会昌三年(843),为征讨叛将刘稹,河阳节度使王茂元以步骑三千扼守古羊肠坂的南口万善镇,军中所用的瓦盆、瓦瓮、瓦罐等器物,多是万善镇盆窑生产的黑陶制品。
万善镇黑陶之所以质地优良,原因之一是村北的一座红土坡,这里的土质颗粒细腻,粘性大,色泽油润,做成的黑陶质坚如瓷,又有釉感。制陶人都是万善人,村民在红土坡挖洞建窑、采泥、做坯、烧窑,吃在窑上、住在窑上,慢慢红土坡下形成了一个新的村落,由此得名“盆窑”。
明代,盆窑村的烧陶窑由原来的东沟发展成东西两沟。制陶的品种也有原来的轮制、素面磨光、香具供案、陶瓮、陶盆、陶罐等传统产品,增加刻划模印、镂孔套装花盆、鱼盆、寿瓶等许多新品种。这些陶器色黑釉光,敲击能发出铜器的音响,很受人们喜爱。20世纪二三十年代,盆窑村家家木轮转,户户窑冒烟,共有130多家从事黑陶生产。器型也从单件发展到套件,花样繁多,品种齐全。在保持传统技法的基础上,盆窑黑陶还大胆改进制陶技术,运用刻画技法在陶面雕铸浮雕,造型上更加美观、古朴。
在上千年历史发展过程中,盆窑黑陶的基本制作内容和烧制工艺由早期的选土、选柴、塑胎、晾坯、烧制的粗疏工艺发展为选土、打浆成泥、拉坯、胎膜成形、胎膜绘制,胎膜浮雕、烧制成品等更为丰富、更为科学的烧制工艺流程。盆窑黑陶古朴典雅、工艺考究,其鲜明特点是“胎薄、形准、身正、底平、花饰美观大方,色泽油润光亮,里外无含杂缝痕,敲击清脆悠扬”,素有“黑如漆、明如镜,薄如纸、硬如瓷”之誉。盆窑黑陶造型古朴典雅,制作工艺考究,风格明快热烈,器物绘图、浮雕写意,有很高的文化鉴赏与收藏价值。
2009年6月,“黑陶制作技艺”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2018年11月,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河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河南省财政厅发布第一批省级传统工艺振兴目录,沁阳市“黑陶制作技艺”作为焦作市唯一入选项目,名列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