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江苏省
>
徐州市
>
邳州市民俗文化
邳州市十大民俗文化
1.
邳州柳琴戏
邳州柳琴戏,徐州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戏剧类项目。柳琴戏,古称“拉魂腔”、“拉后腔”、“拉胡腔”、“拉河腔”、“拉呼腔”等,因其主要伴奏乐器为柳叶琴,而改称柳琴戏。柳琴戏起源于清乾隆年间,迄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主要流行于邳州及其接壤的苏北、鲁南、皖北、豫东地区。柳琴戏是邳州……
2.
邳州蓝印花布印染技艺
蓝印花布又称靛蓝花布,俗称药斑布、浇花布等。是传统的工艺印染品,镂空版白浆防染印花,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年历史。最初以蓝草为染料印染而成。早在三千多年前,中国就已经采用浸渍兰草的方法把白布染蓝。在春秋战国时期,农村种桑植麻,纺纱织造,已较为普遍,染织工艺也迅速发展。据《禹贡》记载,徐州是当时八大染织工艺……
3.
邳州运河船工号子
大运河船工号子,徐州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音乐类项目。大运河船工号子起源于隋朝,隋炀帝开掘大运河后有了船运活动。唐、宋、明以来船运业逐步发展,船只增多,人员增多,号子队越来越多,曲调越来越成熟。清代至民国已达鼎盛期。新中国成立后航运大发展,航运单位船队及私人船只增加快速,出现了……
4.
彩扎(邳州纸塑狮子头)
彩扎是一种普遍流行于南北各地的传统民间工艺,它与祭祀、节庆、游艺等民俗活动密不可分,经过不断的衍生发展,在民间形成巨大的影响力。彩扎技艺以篾骨纸裱为主,同时辅以表面彩绘。由于各地风俗和物产不同,具体用料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有些地方即以秸秆替代竹篾做骨,以素色布、绸或皮纸作面,河北邯郸的彩布拧台则直接……
5.
邳州舞狮
邳州舞狮是邳州传统的民间舞蹈之一,据史料记载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明嘉靖十六年(1537年)《邳州志》、清《邳州志》等史籍都记载了邳州“乡会”狮子舞的演出盛况:“春日赛会,鸣锣击鼓,作巨象、狮子、竹马、花车、蹴鞠之戏,冶容袄服,游演州闾”。清邳州贡生黄奋基著作《观乡会俚词》:“狮子、竹马欢快雄健,落……
6.
邳州跑竹马
竹马(邳州跑竹马),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舞蹈类项目。邳州跑竹马(又称“竹马舞”、“竹马会”),流行于邳州的滩上镇、八路镇、官湖镇等地,尤以滩上镇起源最早并具有代表性。跑竹马约在清代嘉庆年间流入邳州,直到20世纪50年代,邳州地区依然还有10多个“竹马会”在活动。邳州跑竹马的节……
7.
邳州年画
邳州年画是一种传统民俗文化。起源于邳州地区民间绘画、雕刻画的发展,兴于唐代,成熟于宋代,明清时期迅速发展,清代中后期发展至鼎盛时期,形成了独树一帜的传统绘画艺术,源远流长,世代相传,在中国美术史、民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明清时,邳州年画已进入邳州千家万户,邳州先后开办了数十家各具特色的年画作坊,随着……
8.
邳州柳编
邳州柳编,徐州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从邳州大墩子遗址的陶器底部的条编编织纹为邳州柳编历史提供了依据。战国、汉代的武士们的柳编头盔、马头防护柳编罩,说明当时柳编技艺已普及,不仅进入平常百姓家,而且运用到军事防御上了。邳州因地洼宜于杞柳的繁殖生长而推动了柳编技艺的发展。……
9.
邳州八义集臭豆乳制作技艺
邳州八义集臭豆乳制作技艺,徐州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乾隆年间,邳州八集街农民刘祥胜以做豆腐谋生。一次当地接连数十天阴雨绵绵,刘祥胜做出的豆腐无法出售,只好放在豆腐坊里。但豆腐房里温度很高,没过几天豆腐上就长出了白毛,刘祥胜担心豆腐变质,生意折本,就用盐腌制。腌制几天……
10.
邳州香包
邳州香包,徐州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美术类项目。香包是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品,其历史悠久,可追溯到战国时期,汉代已普遍佩戴,如汉乐府长诗《孔雀东南飞》中有“红罗覆斗帐,四角垂香囊”。邳州境内汉代养蚕、织布业已很发达,香包在汉代邳州民间已有缝制,唐宋时期已普遍流行,明清时期已作为家……
走遍邳州市
徐州市民俗与文化
邳州市民俗文化
新沂市民俗文化
丰县民俗文化
铜山区民俗文化
睢宁县民俗文化
沛县民俗文化
贾汪区民俗文化
泉山区民俗文化
云龙区民俗文化
鼓楼区民俗文化
全部邳州市民俗文化
邳州市地名网
全部邳州市民俗文化>>>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