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江苏省
>
徐州市
>
邳州市民俗文化
邳州市十大民俗文化
1.
邳州八义集臭豆乳制作技艺
邳州八义集臭豆乳制作技艺,徐州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技艺类项目。乾隆年间,邳州八集街农民刘祥胜以做豆腐谋生。一次当地接连数十天阴雨绵绵,刘祥胜做出的豆腐无法出售,只好放在豆腐坊里。但豆腐房里温度很高,没过几天豆腐上就长出了白毛,刘祥胜担心豆腐变质,生意折本,就用盐腌制。腌制几天……
2.
邳州跑竹马
竹马(邳州跑竹马),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舞蹈类项目。邳州跑竹马(又称“竹马舞”、“竹马会”),流行于邳州的滩上镇、八路镇、官湖镇等地,尤以滩上镇起源最早并具有代表性。跑竹马约在清代嘉庆年间流入邳州,直到20世纪50年代,邳州地区依然还有10多个“竹马会”在活动。邳州跑竹马的节……
3.
邳州蓝印花布印染技艺
蓝印花布又称靛蓝花布,俗称药斑布、浇花布等。是传统的工艺印染品,镂空版白浆防染印花,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年历史。最初以蓝草为染料印染而成。早在三千多年前,中国就已经采用浸渍兰草的方法把白布染蓝。在春秋战国时期,农村种桑植麻,纺纱织造,已较为普遍,染织工艺也迅速发展。据《禹贡》记载,徐州是当时八大染织工艺……
4.
邳州柳琴戏
邳州柳琴戏,徐州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戏剧类项目。柳琴戏,古称“拉魂腔”、“拉后腔”、“拉胡腔”、“拉河腔”、“拉呼腔”等,因其主要伴奏乐器为柳叶琴,而改称柳琴戏。柳琴戏起源于清乾隆年间,迄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主要流行于邳州及其接壤的苏北、鲁南、皖北、豫东地区。柳琴戏是邳州……
5.
邳州运河船工号子
大运河船工号子,徐州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音乐类项目。大运河船工号子起源于隋朝,隋炀帝开掘大运河后有了船运活动。唐、宋、明以来船运业逐步发展,船只增多,人员增多,号子队越来越多,曲调越来越成熟。清代至民国已达鼎盛期。新中国成立后航运大发展,航运单位船队及私人船只增加快速,出现了……
6.
彩扎(邳州纸塑狮子头)
彩扎是一种普遍流行于南北各地的传统民间工艺,它与祭祀、节庆、游艺等民俗活动密不可分,经过不断的衍生发展,在民间形成巨大的影响力。彩扎技艺以篾骨纸裱为主,同时辅以表面彩绘。由于各地风俗和物产不同,具体用料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有些地方即以秸秆替代竹篾做骨,以素色布、绸或皮纸作面,河北邯郸的彩布拧台则直接……
7.
邳州工艺葫芦
邳州工艺葫芦为邳州传统美术之一,艺人需有较好的绘画功底,以电烫烙烤色为墨,以铁烙笔为笔,以葫芦作纸,绘画出各式各样体裁的画面作品,用于家庭装饰和人们佩戴欣赏。根据葫芦型体和大小构设图纹内容,先用画针画出图纹造型轮廓及主线条,再用烘针烫出阴阳向背,突出画面的粗细、深浅、浓淡及线条块面。邳州工艺葫芦题材……
8.
邳州舞狮
邳州舞狮是邳州传统的民间舞蹈之一,据史料记载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明嘉靖十六年(1537年)《邳州志》、清《邳州志》等史籍都记载了邳州“乡会”狮子舞的演出盛况:“春日赛会,鸣锣击鼓,作巨象、狮子、竹马、花车、蹴鞠之戏,冶容袄服,游演州闾”。清邳州贡生黄奋基著作《观乡会俚词》:“狮子、竹马欢快雄健,落……
9.
邳州门笺
邳州门笺,徐州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美术类项目。邳州门笺也称“门钱”、“过门笺”、“门吊子”。据史料记载,门笺始于汉代以前,古人初用幡胜表达人们对神灵的敬仰和崇拜,祈求吉祥。宋代开始在年节时把幡胜悬挂于门楣,作为新年的吉兆,并开始用布和纸镂空,制作挂门钱。明清时,挂门钱已演变成……
10.
邳州唱花相
邳州唱花相,徐州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曲艺类项目。邳州唱花相,也称“说花相”、“数来宝”。商周时期称之为“说乐”,汉代“说乐”已流于民间,俗称“金口”。唐代称之为“唱双簧”,宋代以后称之为“说花相”、“唱花相”。明末清初,苏北、鲁南广大地区连年遭遇自然灾害,许多灾民为了谋生而背井离……
走遍邳州市
徐州市民俗与文化
邳州市民俗文化
新沂市民俗文化
丰县民俗文化
铜山区民俗文化
睢宁县民俗文化
沛县民俗文化
贾汪区民俗文化
泉山区民俗文化
云龙区民俗文化
鼓楼区民俗文化
全部邳州市民俗文化
邳州市地名网
全部邳州市民俗文化>>>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