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湖北省
>
襄阳市
>
南漳县民俗文化
南漳县十大民俗文化
1.
南漳薅草锣鼓
《吕氏春秋·古乐》载,在原始社会里的一个叫“朱襄氏”的时代,“多风而阳气畜积,万物散解,果实不成”,于是人们:“作五弦瑟,以来阴气,以定群生”。到了西周时期,人们又在“作五弦瑟”基础上增加了琴、鼓之类的乐器。《诗.小雅.甫田》日:“琴瑟击鼓,以御田祖……”琴瑟击鼓,祈求田祖之恩惠,成为西周时期的习俗……
2.
呜音喇叭
“呜音喇叭”又称“巫音”,最早产生于春秋时期,原为宫廷音乐,据传承人说创始人为宫廷乐师师旷,后流传到民间,传统曲牌约一百多个。现主要盛行于南漳县巡检镇峡口及保康接壤地区,是楚音乐文化仅有的活态遗存,因而史学界称为楚乐的活化石。“呜音喇叭”主奏乐器有:长号、喇叭、边鼓、凸锣、大钹、小镲、勾锣等。常用曲……
3.
南漳皮影戏
《汉书》载,汉武帝爱妃李夫人染疾而故,武帝甚为思念,不理朝政。大臣李少翁一日出门,路遇孩童手拿布娃娃玩耍,影子倒映于地栩栩如生。李少翁心中一动,用棉帛裁成李夫人影像,涂上色彩,并在手脚处装上木杆。入夜围方帷张灯烛,恭请皇帝端坐帐中观看。武帝看罢龙颜大悦,就此爱不释手。这个两千多年前的爱情故事,被认为……
4.
南漳根雕艺术
根雕是以树根(包括树身、树瘤、竹根等)的自生形态及畸变形态为艺术创作素材,通过构思立意、艺术加工及工艺处理,创作的人物、动物、器物等艺术形象作品。根雕艺术是发现自然美而又显示创造性加工的造型艺术,根雕工艺讲究“三分人工,七分天成”,即在根雕创作中主要是利用根材的天然形态来表现艺术形象,辅助性进行人工……
5.
南漳剪纸
南漳剪纸流行于南漳全境及周边县市的一门古老的传统手工艺术,以祭祀、长寿、幸福、吉祥、喜庆、美好为主题,其功能是一种装饰。南漳荆山之中,端公巫师用巫术招魂治病的方法就是剪纸人。在作法事时,端公手执剪刀在黄表纸上剪出五个纸人,分别象征心、肝、脾、肺、肾,并用令牌在纸人上 书 写失魂者姓名,焚香祷告、歌舞……
6.
端公舞
南漳县为了保护文化瑰宝--端公舞,投资10余万元进行抢救性挖掘整理,将数位会表演的老艺人请到县城,整理排练,撰写剧本,并原汁原味地传授给专业文艺工作者,随后还将制成光盘向海内外推介。端公舞是流传在南漳县西南的巫傩祭祀舞蹈,所用的道具中包括“钺斧刀”、师刀子(导旗)等。“钺斧刀”原是夏商两朝最高权力的……
7.
阴锣鼓
祭祀亡灵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个很大的进步。阴锣鼓源于古楚文化,是一种楚文化的遗存。自楚人建都荆山以来,无- 庶,丧事俱有巫乐巫舞巫音。巫乐则是治丧用乐器,巫舞则是转丧、跳丧一类,巫音则是丧歌。在当时的社会起到了“昭孝息民,抚国家,定百姓”的作用。现时南漳阴锣鼓在歌词内容、唱腔、唱调和程式方面逐步完善……
8.
东巩高跷
起源于唐宋时期,历史悠久,是目前襄樊市范围内最具特色、演技最高的民间文艺形式。东巩高跷属武跷子,翻滚劈叉,动作难度大,以惊险著称,表演以丑行为主,表演形式为边唱边舞,并伴之以吹打乐,唱腔为东巩镇地方花鼓调,唱词为即兴创作,活动时间是春节闹社火拜年,通常演到农历正月十七以后,活动区域达方圆数十里。东巩……
走遍南漳县
襄阳市民俗与文化
南漳县民俗文化
谷城县民俗文化
宜城市民俗文化
老河口市民俗文化
保康县民俗文化
枣阳市民俗文化
襄城区民俗文化
襄州区民俗文化
全部南漳县民俗文化
南漳县地名网
{下一个}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