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北京市
>
昌平区民俗文化
昌平区十大民俗文化
1.
明古斋雕漆制作技艺
明古斋雕漆师从德成雕漆局,而后自主创立,拥有自己的产品和制作风格,且严格按照传统工艺方法进行传承着,有着严格的产品制作流程和检验机制。雕漆作品深受国内外广大消费者喜爱。明古斋雕漆制作技艺迄今已经有110多年的历史了。公元1904年,肖乐安,肖兴达及其师兄弟宋兴贵,在北京交道口北剪子巷一个小花园成立了……
2.
王麻子剪刀锻制技艺
清代顺治八年(1651),山西籍王姓匠人在北京经营剪刀,生意兴隆,因其面部有麻子,人称“王麻子”,“王麻子剪刀”之名就此扬名。清代乾隆二十三年(1758)的《帝京岁时纪胜》一书中已有王麻子剪刀的相关记载,说明这一手工产品在当时已成为名牌。清代嘉庆二十一年(1816),北京宣外大街135号的居太店铺挂……
3.
阳坊村五虎棍
阳坊村五虎棍为民间花会表演的一种武打戏。取材于宋太祖赵匡胤年轻时与郑子明,柴荣路过董家寨过桥时遇董家五虎拦路索要过桥钱而发生打斗,最终赵匡胤等三人打败了董家五虎,教训了五个村匪恶霸的故事。清末之前,五虎棍就已经在阳坊村演艺流传,1900年左右,隐居阳坊药王庙的武术大师,人称盐店九爷,又传是当年义和团……
4.
北京宫廷补绣
北京宫廷补绣,俗称丝凌堆绣。是我国古老的刺绣艺术与堆绫贴绢技艺的结合与发展,是世代传承并存续至今的传统手工艺,通常采用浮雕、编织、刺绣、堆贴、抽丝等多种手艺结合的装饰艺术。北京宫廷补绣源于辽金奠基于元而盛于明清,从辽金以后逐步由民间走向宫廷。北京雍和宫珍藏的国家一级文物《绿度母补绣像》是乾隆皇帝的母……
5.
后牛坊村“花钹大鼓”
牛坊村“花钹大鼓”――轻盈洒脱昌平区后牛坊村“花钹大鼓”,是由十面大鼓和十二名舞钹儿童组成。它的特点可归纳为“轻盈洒脱”。“轻盈”主要体现在步伐上,该舞主要步伐为“跑跳步”,这一舞步贯穿全舞,不但给人以轻盈欢快的愉悦感,而且充分体现了儿童蹦蹦跳跳活泼好动的特点,配合“跑跳步”步伐,双臂时而作“双对钹……
6.
献陵村五虎少林棍
献陵村处在天寿山西峰脚下,因祖上为明朝第四位皇帝仁宗朱高炽守护陵墓--献陵,故得名。祖先就有多人身怀武术绝技,清末,由本村村民杜常山,大号杜云风,创立了少林会。每年正月十五、五月十三庙会都会进行表演。解放前,少林会又引进了东庄教的五虎棍,五虎棍与少林会融合形成了五虎棍少林棍,又称献陵五虎棍。献陵五虎……
7.
漆园村“龙鼓”
漆园村龙鼓,前身叫锅子鼓,产生于当地村民企求消灾除祸、保佑平安的期盼和愿望,是村民请娘娘时所奏的乐曲和护驾的队伍,后来又在求雨、祭祀和庙会等活动中演奏。清乾隆八年润四月,京畿大旱,皇上派礼部尚书祈雨未果,忽闻漆园村赴黑龙潭祈雨时,天降甘露。龙颜大悦,颁御旨赏宫中所用龙幡一幅,龙鼓八面,鸳鸯钹48副,……
8.
官印御玺制作技艺
中国金石印章篆刻,始于秦汉,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经历了秦汉和明清两大艺术高峰,使之发展日趋成熟。于同新,作为昌平区官印御玺制作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其篆刻以历史原物为基础,技法上则融入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与特点,每一件作品都能体现出他数十年的书法造诣和雕刻技术高妙之处。他创作的每方印章都与原物拓本反……
9.
鲁班暗榫造型
鲁班暗榫造型(以下简称暗榫造型)是采用竹木材质,经过动物造型设计,运用我国传统榫卯结构中的鲁班暗榫工艺,吸收雕刻技术精心制作而成的。作品由大小不同的异型板块组成,可装,可拆。榫卯结构早在七千年前就已经出现,在几千年间衍生出了千百种,各有妙用,代代相传。榫卯结构也是中国建筑中最早具有科学设计的语言,始……
10.
解连环
解连环是古老的中国智力游戏。能培养提高人的观察力、记忆力、分析力、想象力。它种类丰富、趣味性强,能丰富人们的生活,蕴含着数学原理,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连环一词远在战国时代的文献中就已出现,《庄子》0 现过连环可解也的语句,《战国策》中也记载了关于解连环的故事。到了宋代,解连环游戏已经很流行,周邦彦……
走遍昌平区
北京市民俗与文化
全部昌平区民俗文化
昌平区地名网
全部昌平区民俗文化>>>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