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北京市
>
怀柔区民俗文化
怀柔区十大民俗文化
1.
北京雕漆技艺
北京雕漆工艺是把天然漆料在胎上涂抹出一定厚度,再用刀在堆起的平面漆胎上雕刻花纹的技法。雕漆制品造型古朴、纹饰考究、色泽光润、形态典雅,并有防潮、抗热、耐酸碱、不变形、不变质的特点。它体现了我国工艺美术家的高超技艺和聪明才智,是中华民族传统工艺的瑰宝。雕漆工艺发源于唐代,由于北京特殊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2.
蹴球(踢石球)
蹴球(踢石球)既是传统体育项目,也是北京民间古老游艺项目之一。已被列入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清代原称踢石球,是古代蹴鞠运动的一种形式。最古老的蹴鞠所用的运动器材是石球。汉代,蹴鞠游戏有二十五法,宋代,民间有专事蹴鞠的行会组织叫“圆社”,元代杂曲里有大量关于蹴鞠游戏的描写。清代,古代蹴鞠方法已大部分……
3.
北京二锅头酒传统酿造技艺
北京二锅头酒是以酿酒工艺而命名的。古时蒸酒所用器具为锡锅,也称天锅。天锅由甑锅和釜锅两部分组成。在甑锅内撒放发酵好的酒醅,然后在釜锅内注入凉水,甑锅中的酒醅被加热后,蒸发出酒气,遇釜底凉水而凝聚成酒,用管引出。釜锅内的凉水温度升高后,需再换一锅凉水,以降低温度,继续使酒气冷凝成酒。由于每锅次所冷凝出……
4.
元宵节(敛巧饭习俗)
北京市怀柔区琉璃庙镇形成于清代嘉庆、道光年间,由此开始,琉璃庙镇的女性村民每年元宵节期间都会聚在一起吃敛巧饭,这一地方习俗传沿至今已有一百八十多年的历史。每年正月十六前夕,村中十二三岁的少女至各家敛收粮食、菜蔬。正月十六当天,年长的妇女协助少女们将饭菜做熟,全村女人共食。做饭时要在锅内放入针线、铜钱……
5.
北京果脯传统制作技艺
果脯蜜饯制作技艺(北京果脯传统制作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北京果脯采用宫廷传统秘方,由鲜果加工精制而成,口味酸甜适中,爽口滑润,甜而不腻,果味浓郁,主要有杏脯、梨脯、秋海棠等上千个品种、几百个规格的各类产品,均被农业部认定为绿色食品。北京果脯蜜饯的品种很多,果脯和蜜饯的区分,按照在北京的习惯……
6.
景泰蓝制作技艺
北京景泰蓝技艺又名“铜胎掐丝珐琅”,因成熟于明景泰年间,故名“景泰蓝”。其技艺是用铜作胎,将细铜丝轧扁后以手工制成各种图案,掐、焊、贴在胎体上,再施珐琅釉料,经过烧制、磨光、镀金等多道工序最后制作出成品。景泰蓝技艺是外传珐琅技艺和本土金属珐琅工艺相结合的产物。明清两代,御用监和造办处均在北京设有专为……
7.
帽山满族二魁摔跤
位于怀柔区喇叭沟门满族乡帽山村的满族二魁摔跤历史悠久,距今已有百年历史。古时,在每年的节日,特别是春节期间盛行表演。该项目既是满族特有的民间体育活动,又是满族民间花会中必不可少的表演形式。因谐音讹传,二魁摔跤,又称:二贵摔跤、二跪摔跤、二鬼摔跤等。二魁摔跤是一种体力性、智力性、灵敏性很强的娱乐活动。……
8.
怀柔板栗栽培技术
怀柔板栗栽培技术是一项悠久的传统技艺,据明万历《怀柔县志》等史书记载,早在500多年前的明代,皇家宦府富商大吏等贵族都喜将怀柔板栗用于食或用于礼。怀柔板栗盛名久远,因之在怀柔、昌平等地广设榛厂,以满足陵祭供以及宫廷之特需。当时有三分之二的榛厂设在怀柔,专司收购、筛选、加工、贮存、运送板栗、核桃、榛、……
9.
满族游艺(跳杨木杆、撞拐)
满族游艺广泛流传于怀柔汤河川一带,是深受怀柔人欢迎和喜爱的优秀传统技艺形式,最具代表性的是“跳杨木杆”、“撞拐”两种形式。长哨营在清朝时被称为“杨木营”,每年向京城供应造扎枪的杨木杆,“跳杨木杆”就起源于当时长哨营在制作杨木杆的生产生活中嬉戏玩耍的场景。杨木杆跳法多样,木杆的开合变化灵活,舞者在敲动……
10.
年丰庄善缘老会
怀柔年丰村花会原名灯花会,多为正月十五走会,故此取名。年丰村善缘老会民俗活动始于明末,最初只有几档会,在乾隆年间达到鼎盛,表演项目达十三档之多,举凡走会,参与者达二百多人,声势浩大,技艺精湛,并于乾隆(1764年)四月初八获得御赐龙旗一面,并钦封年丰村花会为“善缘老会”。从此,年丰村花会名声大振。善……
走遍怀柔区
北京市民俗与文化
全部怀柔区民俗文化
怀柔区地名网
全部怀柔区民俗文化>>>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