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北京市
>
密云民俗文化
密云十大民俗文化
1.
密云烙画
烙画古称“火笔画”、“火针刺绣”等,是中国古代一种极其珍贵的稀有画种。长期以来,民间艺人巧妙地在木质家具、折扇、木质摆件和木质工艺品上烙出山水、动物及花鸟鱼虫等图案,因而使烙画产生了独特的艺术效果。区级代表性传承人陈生存先生,现为:中国华夏万里行书画家协会理事、北京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密云区美术家……
2.
元宵节·九曲黄河阵灯俗
太师屯镇东田各庄村的“九曲黄河阵灯俗”是元宵节的一项传统民俗活动。俗称九曲黄河阵灯会、灯场子,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山西移民将灯场子带入东田各庄村,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九曲黄河阵的阵式,按周易九宫八卦之方位,以富贵不断头传统图案九曲而成。阵内有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八宫和中宫共……
3.
蔡家洼五音大鼓
五音大鼓是一人持鼓、板站立击节,说唱相间进行表演,另有四人分别操持三弦、四胡、打琴(扬琴)和瓦琴进行伴奏的曲艺表演形式。五音大鼓约在清代乾隆年间出现。它是多种曲艺鼓书和鼓曲表演形式,在为清朝的陪都承德行宫提供娱乐的过程中,相互交流、碰撞融合的产物。最初在宫内称为“清音会”,后来传入民间。传到北京市密……
4.
上金山狮舞
上金山狮舞始于清同治末年,兴于光绪年间,流传至今已有百余年历史。上金山舞狮的狮头鼻梁上有“王”字,无毛、无崽,青黄两只,既像狮又像虎,故被村中百姓称为“虎头太师狮”。两只狮子的盔头上各镶有二十八个蜗牛,代表二十八宿;每个狮头上有十二个铃铛表示十二生肖或十二月份组成,清脆嘹亮的铜铃响声各不相同,象征天……
5.
西邵渠金钟总督老会
西邵渠村金钟总督老会已创立500多年,是一支仍保留着古老传统、演艺形式多样的花会。共有7档会,依次是:大筛、五虎棍、仙家老会、奉秧歌、奉秧福、雷音、响器,按规定需要148名演职人员。各档会都有不同的乐器、道具,不同的表演形式。主要会档有:响音大鼓共有12面大鼓、2个钹、2个铛子,81套打法,打出来气……
6.
鲁班枕(瞎掰)制作技艺
“瞎掰”是一种可折叠的木制生活用品,打开可以当板凳坐,睡觉可以当枕头用,上面雕刻的图案可供欣赏。“瞎掰”又名鲁班枕,传说它是2600年前鲁班发明的。“瞎掰”制作技艺精细复杂,制作难度大,一个“瞎掰”是用一块整板制作而成的,在制作过程中,需要锯、刨光、磨、钻、凿、抠、上漆、打蜡等几十道工序才能完成。“……
7.
密云霸王鞭
“霸王鞭”是一种传统民间歌舞形式,在密云地区已有200多年的传承历史。已知传承脉络主要有两条:一是古北口镇杨庄子村,相传该村的“霸王鞭”是由清朝驻扎在此的军营中传出的;二是东邵渠镇西邵渠村,是200年前由创立于明朝的“金钟总督老会”中“什不闲”会档传承的。密云“霸王鞭”的基本动作是:以串上铜钱和彩绸……
8.
冶仙塔的传说
密云历史悠久,据传说和历史记载,早在春秋战国以前,这块土地上就有人类居住。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编创了好多传说故事,世代相传保存下来。密云自古有两条大河,即潮河和白河,尤以白河流域广大,经常发洪水,两岸百姓深受其害。因此,朴素的劳动人民就希望有一个能降服这经常泛滥的洪魔。于是就产生了这冶仙塔的……
9.
黍谷山的传说
黍谷山位于密云城南7.5公里处,又名黍谷先春,是密云外八景之一。黍谷山景色优美,古迹寺庙遗址众多,还留下了很多故事传说。黍谷山地区的文化形式在密云地区是比较早的,这是由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决定的,所以这里的传说传承年代非常久远。最早当属战国时期齐国大阴阳家邹衍吹律大战黑风怪,吹律唤春天,教黎民识五谷的传……
10.
密云蝴蝶会
“蝴蝶会”是以蝴蝶为形象特征的一种民间舞蹈表演形式,因其通常随走会队伍进行表演,也被视为一个会档。流行于北京密云县卸甲山、康各庄、尖岩、古北口河西、八家庄等地。深受当地群众欢迎。据传说,“蝴蝶会”起源于元朝初年,就已知材料证明在密云已流传二百多年。密云“蝴蝶会”与国内其它地区以蝴蝶为形象特征的表演形……
走遍密云
北京市民俗与文化
全部密云民俗文化
密云地名网
全部密云民俗文化>>>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