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贵州省
>
黔东南州
>
黄平县民俗文化
黄平县十大民俗文化
1.
谷陇九月芦笙会
谷陇九月芦笙会是是黄平苗族地区规模最大的芦笙会。从九月初七、八的金塘芦笙会,初九、初十的五里墩芦笙会,二十五、六的岩英芦笙会,二十六、七的重安芦笙会直到二十七至二十九的马场、十里桥和谷陇芦笙会,历时近一个月。其中,地处黄平、施秉、台江、凯里交界的谷陇芦笙会是黄平九月芦笙会的高潮。黄平县位于贵州省东南……
2.
泥塑(苗族泥哨)
苗族泥哨是贵州省黄平县旧州镇寨勇村苗族老艺人吴国清(苗名“贵乜”)在传统陶俑、泥俑基础上创造发展出来的一种泥捏儿童玩具,哨体下部留有回气孔,能吹出清脆的响声,深受儿童喜爱。苗族泥哨成形于20世纪30年代,80年代得到进一步发展。吴国清授徒百余人,制作泥哨的个体作坊在黄平县的飞云崖、旧州镇、重安镇等村……
3.
黄平亻革家服饰
黄平县位于贵州省东南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西北部。东界施秉,南接台江、凯里,西连瓮安、福泉,北同余庆接壤。距州府凯里53公里。全县总面积1667.8平方公里,县辖9乡5镇,总人口35.3万,居住有汉、苗、侗、亻革等20多个民族,少数民族占64.2%,其中苗族人口占55%,亻革家人口占6.56%。清……
4.
哥蒙“哈冲”
亻革家,自称“哥蒙”,译意为勤劳、善良、朴实的老猎户,“哈冲”亻革语,意译为聚族- ,祭祀祖先的意思。哥蒙“哈冲”仅在黄平县重兴乡枫香寨举行,且以枫香寨廖姓家族为主组织和主祭。黄平县位于贵州省东南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西北部,全县总面积1669平方公里,总人口32万,少数民族人口占64.2%,其中……
5.
苗族弄嘎讲略
飞云崖“弄嘎讲略”民族节日- 活动位于黄平县东坡村湘黔公路北侧的飞云崖内,距县城12公里。飞云崖始建于明正统八年(公元1443年)。设有芦笙场、赛马场、斗鸟场、对歌场等娱乐活动场所。崖内古柏苍松覆荫,茂林修竹环拥,景致幽雅。“弄嘎讲略”是一个以当地苗族为主,各民族参与的规模宏大,历史悠久的民族盛大-……
6.
苗族“古歌古词”神话
由酒歌、大歌、理词和神词四大部分组成的苗族“古歌古词”,流传于黄平、施秉、镇远、凯里等县(市)。使用“古歌古词”的苗族村寨大多依山势而建,鳞次栉比,山上是郁郁葱葱的树林和竹林。村寨边有苗族图腾神树——枫香树,因其被神化而受到特殊保护,是寨子历史悠久的“见证者”。寨子周围有层层叠叠、延绵不断的梯田,夜……
7.
黄平蜡染技艺
黄平蜡染是黄平革家妇女在长期的生产劳动生活中创造、自制和必需的一种民族民间艺术产品,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和重要的史学、美学、民族学、人类学和科学研究价值。黄平县位于贵州省东南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西北部,全县总面积1667.8平方公里,总人口35.5万,少数民族占4.2%,其中苗族人口占55%,清水……
8.
黄平苗族银饰制作技艺
我国许多少数民族都有佩戴首饰的习俗,其中尤以苗族、彝族最为突出,主要分布于贵州、湖南等省。苗族制作和佩戴首饰的历史悠久。唐代诗人刘禹锡贬官至湘西,曾赋诗描述苗族佩戴“银钏金钗”的状况。宋代洪迈《容斋随笔》称苗族首饰以银、锡为之,长一尺余。明代《黔记》则谓贵州苗族“未娶者以银环饰耳,号曰马郎,婚则脱之……
9.
黄平苗族古歌
苗族分布在我国西南数省区。按方言划分,大致可分为湘西方言区、黔东方言区、川滇黔方言区。黔东南清水江流域一带是全国苗族最大的聚居区,大致包括凯里、剑河、黄平、台江、雷山、丹寨、施秉、黄平、镇远、三穗,以及广西三江和湖南靖县等地。在此广大苗族聚居区普遍流传着一种以创世为主体内容的诗体神话,俗称“古歌”或……
走遍黄平县
黔东南州民俗与文化
凯里市民俗文化
雷山县民俗文化
榕江县民俗文化
台江县民俗文化
镇远民俗文化
黄平县民俗文化
丹寨县民俗文化
剑河县民俗文化
天柱民俗文化
岑巩县民俗文化
从江县民俗文化
黎平县民俗文化
麻江县民俗文化
施秉县民俗文化
锦屏县民俗文化
三穗县民俗文化
全部黄平县民俗文化
黄平县地名网
全部黄平县民俗文化>>>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