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江苏省
>
连云港市
>
连云区民俗文化
连云区十大民俗文化
1.
桃木雕刻工艺
桃木雕刻工艺(扩展),连云港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扩展项目名录传统美术类项目。我国民间桃木雕刻工艺源远流长,遍及城乡,在社会上有着很广泛的文化影响力。连云港市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文化积淀,使桃木雕刻工艺自成一格,充分展现了当地的乡土风情。桃木雕刻工艺是一门集书、画、雕刻、历史、美学等于一……
2.
连云港云雾茶制作技艺
云雾茶的发源地在江苏省连云港市北云台山的宿城街道大竹园村,后为宿城街道各村及南云台山和中云台山等地引进栽培,现全市种植面积近万亩。连云港市云雾茶最早可追溯到唐代,《宋史·食货》中有多处提及海州的茶叶,记述海州之茶“善而易售”,“入钱之数厚于他州”。南宋咸淳年间列为贡品。现龙洞庵内仍有一株健壮的老茶树……
3.
连云港花船
花船又称跑旱船,是江苏省连云港地区历代传承的民间舞蹈。它以舞蹈为主,综合了音乐、说唱、表演等多种民间艺术。其舞蹈是模仿船民、渔民水上行船的各种动作,并加以夸张、美化的。连云港地区海岸线较长,近海河道纵横交错,水上交通及渔业兴旺,是产生花船艺术的土壤。花船以旦角顶船、丑角撑船,相互配合表演行船、推船、……
4.
樱桃酒酿造技艺
樱桃酒酿造技艺历史悠久,考古工作中发现了多处中国新石器时代樱桃用于酿酒的证据,考古工作者曾在商代和战国时期的古墓中发掘出樱桃的种子。《礼记》中就有“仲夏之日以会桃先荐寝庙”的记载,这里的“会桃”即樱桃,历史上樱桃曾被列为向朝廷进献的“贡果”。野樱桃在先秦时期的云台山较为常见,记载“泽如楔荆,实如楔荆……
5.
刘氏自然拳
刘氏自然拳无固定拳套,不讲着,不着相,以气为归,以不失自然为本旨。所谓“自然”,是通过循规蹈矩的苦练求得。刘氏自然拳入门之初,以舒筋法练习腰腿柔韧、关节灵活;以内圈手练习手眼身法步,要求“身似弯弓手似箭,眼似流星腿似磨”此后则习推手(即鬼推手),然后再加入踢法练习。刘氏自然拳功夫包括:以“子母球”练……
6.
连云港煅铜技艺
锻铜工艺利用铜伸缩性好、软硬度适中等特点,用浅浮雕、高浮雕和圆雕等造型技法,加上特殊配方对作品表层进行工艺处理,以其金属材料特有的质地感、浓郁的手工美,质朴的艺术风格加上色彩上的出新与变化赢得了人们的喜爱,其作品流布到世界各地。锻铜工艺是我国连云港锻铜工艺品的主产区之一,分布于连云港市及下辖赣榆、东……
7.
海州湾渔俗
海州湾是我国八大渔场之一,这里的渔民世世代代以出海捕鱼为生,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形成了一系列的、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渔民风俗。海州湾位于江苏省东北部,苏、鲁两省交界处,海洋渔业生产历史久远,《南齐书·州郡志》记载:“郁洲(今云台山)在海中,周围数百里,岛出白鹿,土有田畴鱼盐之利”。在北起连云港市赣榆县……
8.
五柳河传说
五柳河传说,连云港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间文学类项目。“五柳河传说”历经1600年,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民间传承性。“五柳河传说”主要流传于连云港市云台山脉的高公岛乡、宿城乡、云山街道等乡镇,陶渊明带兵修建的五柳河大堤位于连云港市连云区高公岛乡柳河村境内。五柳河大堤、五柳河乡皆起因……
9.
木雕(含根雕)
木雕(含根雕),连云港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间美术类项目。根雕技艺的工艺是一门区别于其它手工技艺的艺术创作。连云区墟沟办事处李明波师傅的根雕技艺,可称是别具一格属当代新秀。他的根雕艺术作品,不仅是“物以稀为贵”,更有它的“独一无二”性。他的根艺品应用根材独特,是采用连云港云台山上……
10.
双人花船
双人花船(扩展),连云港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扩展项目名录传统舞蹈类项目。双人花船,亦称玩龙船、跑旱船,自古以来都是喜庆节日,庙会间表演,大都是单人船,一男一女,但双人花船却不同是三人表演两女一男,船长2.36米左右,两女在前后舱[女]分主次,男扮撑船者在外,多为渔家动作表演,但双人船比起……
走遍连云区
连云港市民俗与文化
赣榆区民俗文化
海州区民俗文化
连云区民俗文化
东海县民俗文化
灌南县民俗文化
灌云县民俗文化
全部连云区民俗文化
连云区地名网
全部连云区民俗文化>>>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