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江苏省
>
连云港市
>
灌南县民俗文化
灌南县十大民俗文化
1.
二郎神传说
《二郎神的传说》是《西游记》一书中的二郎神杨戬经民间说书艺人整理代代口传心授的诸多的灌南民间传说。流传于灌南县新安镇、张店镇、李集乡及五队等乡镇村落,其中《二郎劈山救母》、《二圣斗变》、《二郎担山赶太阳》等传说在灌南民间以口头形式代代相传,既富于生活气息,又离奇动人。在元代杂剧《灌口二郎斩健蛟》、《……
2.
曹氏中药沙袋热敷接骨
曹氏中药沙袋热敷接骨,连云港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医药类项目。曹氏中医药沙袋热敷接骨,为曹氏祖先清晚期人冯锦州最先研制,由曹永刚、曹晓波父子俩最终研究成功的祖传秘方,对治疗跌打损伤有奇效,还能治疗肥大性脊柱炎,类风温性关节炎。灌南县汤沟镇,位于连云港的南部,东临黄海,西接沭阳南……
3.
新安镇元宵灯节
新安镇元宵灯节,连云港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俗类项目。灌南县新安镇元霄灯节历史源远流长,在明代就有这种习惯,规模大,观赏、娱乐性强,每逢元霄节,县四面八方百姓观灯最好去处。新安镇元霄灯节据老人回忆,每元霄节为八佛庵响过三声炮后,全镇八牌灯火便依次游龙般环城而行,走在前面的锣鼓蓬,……
4.
妙水仙膏制作技艺
“五妙水仙膏”是江苏省灌南县中医院著名医师周达春祖父周赵勤初创制,由周达春不断完善的治疗皮肤病的特效药。该药于1980年10月通过省级鉴定,2001年获国家专利。灌南县地处暖温带与亚热带交界处,属湿润的季风气候,寒暑干湿变化显著,为各种流行病及皮肤病的多发地区。因此,历史上许多外地医生到灌南县行医。……
5.
盐河的传说
盐河的传说,连云港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间文学类项目。盐河古称官河,南至淮安杨庄运河闸,北至灌云板浦段,主干道在灌南县境内,开掘于唐武则天垂拱四年,明代重修,清代以后,多次建坝蓄水,为淮北海州三盐场盐课运输和淮安治河工地柴运的主要河道,以运盐为主,渐称盐河。盐河是一条古老的河流,……
6.
温氏中药贴敷疗法
温氏中药贴敷疗法,连云港市第七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统医药类项目。温氏中药贴敷疗法,把中草药研成细末,用水、醋、酒、等药液将药粉调成泥糊状,然后再将其平摊在带胶的膏布上面,直接贴敷穴位、患处,用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无创痛穴位疗法。它是中医治疗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祖辈们在长期行医过程中总结出来的……
7.
汤沟御酒传说
汤沟御酒传说,连云港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民间文学类项目。关于汤沟酒,民间流传着许多美好的传说。1、鳖大汪和香泉。相传宋代一位名叫黄玉生的山西酿酒师来到汤沟镇,发现一鳖状池塘水质独特,这池塘被称为“鳖大汪”。于是他在鳖大汪旁挖了一口井,其水香甜,被称为“香泉”,用香泉水酿酒,绵甜爽……
8.
曹氏中药热敷接骨疗法
曹氏中药热敷接骨,是利用中医手法将错位的骨折(X确诊)及时、稳妥、准确、轻巧的复位,整复后用小夹板外固定,以数味秘传中草药碾碎成粉后拌入细沙装入布袋,然后放入钢锅内加热蒸馏,放置于伤员患处(不烫伤皮肤),医治跌打损伤骨折、骨质增生、关节炎(风湿、风寒、类风湿)关节炎有奇效。曹氏中药沙袋原料的炮制要经……
9.
灌南烙画
烙画(扩展),连云港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扩展项目名录传统美术类项目。烙画古称“火针刺绣”,近名“火笔画”、“烫画”等,是古代中国一种极其珍贵的稀有画种,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烙画源于西汉、盛于东汉,后由于连年灾荒战乱,曾一度失传,清朝随又兴起。烙画以前仅限于在木质材料上烙绘,如……
10.
印氏中医妇科疗法
印氏中医妇科疗法,连云港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医药类项目。印氏中医妇科发端于清,在连云港的传承历史至少有150多年的历史。其妇科第三代传承人印庚生曾师承晚清名医石寿棠之孙石抚生;石寿堂是清代举人,七世事医,与中医四大名典《温病条辩》的医学著作。而吴鞠早年曾师从石寿棠祖父学习中医……
走遍灌南县
连云港市民俗与文化
赣榆区民俗文化
海州区民俗文化
连云区民俗文化
东海县民俗文化
灌南县民俗文化
灌云县民俗文化
全部灌南县民俗文化
灌南县地名网
全部灌南县民俗文化>>>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