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北京市
>
房山区民俗文化
房山区民俗文化介绍第3页
山梆子戏
山梆子戏为房山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北京市房山区蒲洼乡芦子水村,位于有北京小西藏之称的蒲洼乡,因地处深山,与外界往来不多,六百多年的历史,孕育出丰富的民俗文化。山梆子戏,便是这个不足千人的小村落,独…
芦村少林会
芦村位于房山区窦店镇西南,东临窦店村,西邻石楼镇,南邻琉璃河镇,北临板桥村。辖区面积9.584平方公里,有1836户,4215人。芦村少林会为房山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清末最为兴盛。曾受邀入京,为…
江村梆子
江村梆子为房山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房山区良乡镇江村梆子是全村男女老少喜爱的艺术形式,已有近200年的历史,是1900年由大财主刘琛请师傅教戏传入江村。因唱腔淳正、曲目多样,在建国初期就远近闻名。传承方…
上万村小车会
上万村小车会为房山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起源于宋朝。据传大宋统一天下后,各地大庆大贺,多地出现花车,锣鼓开道,穿街过市,庆贺太平,故此也称太平车。小车会广泛流传于北方地区,特别是京东一带,据说20世…
“四弦”戏
“四弦”戏为房山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产生于十八世纪末期,至今120余年,在山区一带广为流传,如蒲洼乡芦子水村及东村。由于“四弦”戏唱腔婉转动听、高亢有力、富于表现人物和剧情,很受当地群众欢迎。“四…
高跷会(葫芦垡村)
高跷会(葫芦垡村)为房山区级非物质文化保护单位。高跷表演在葫芦垡村源远流长,是该村最具传统文化特征,最具影响力也是最能凝聚民心的群众自发性文化活动。这项表演距今已有一百余年的历史,解放前活动于京城、良…
张谢登云高跷
张谢登云高跷为房山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张谢村位于良乡镇的最南端,《登云会》流传于张谢村,是一种武跷秧歌,1923年秋冬时节,窦店镇七里店老艺人将高跷技术传入张谢村,至今有八十多年的历史。传承多为家族传…
北窖村狮子会
北窖村狮子会是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北窖村位于房山区佛子庄乡南部,元代以前成村,村内共有五档民间花会。北窖村狮子会属民间舞蹈,为村内五档花会之首,据当代传承人刘海军讲,狮子会本为刘家私会,创建已有…
“尹氏粉条”传统制作技艺
粉条是中国流传数千年的传统美食,在我国至少已有1400年历史,“尹氏粉条”传统制作技艺流传于河北省涿州和房山地区。该项技艺目前的传人尹志刚,其祖尹文(1837年-1898年)善于制作粉条。民间绝大多粉…
高跷会(河北镇)
高跷会作为一种民间传统艺术形式,在房山区河北镇河北村传承了一百六十多年。据《房山县志》记载,河北村高跷会成立于道光二十五年(即公元一八四五年),由房山区燕山地区办事处东风街道东流水村传入,时断时续传承…
佛子庄乡二月二酬龙节
二月二龙抬头,从二月初一至二月初三,在龙神庙举办大型活动——酬龙节庙会,是房山区北沟龙神庙周边地区多年的习俗。早在清朝年间,龙神庙附近的佛子庄、黑龙关、班各庄、陈家台等几个村子的村民集资,修了龙神庙对…
燕春斋手工书画装裱技艺
书画装裱是我国特有的一门传统工艺,有着悠久的历史。从战国帛画、缯书上的滥觞到西汉大帛画轴的基本成形,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随着书法和绘画艺术的发展,装裱工艺也不断得到提高和完善。在唐代,唐太宗李…
灯彩制作技艺
我国灯笼制作历史悠久,种类繁多。现为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的张连友,现年74岁,艺名张明亮,七岁开始跟随原清宫太监董仕荟学习制作传统灯彩制作,经过七年的学习,能够制作宫灯以及各类民俗灯笼,人称灯笼张。…
刘氏古法手工制香技艺
刘氏古法手工制香技艺是北京市房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古法手工制香技艺可追溯至先秦两汉时期,在《尚书》、《诗经》、《周礼》、《汉官仪》等古籍中均有记载。和香文化始于汉,兴于唐宋,绵延明清至今。香既是宗…
北窖村音乐会
北窖村音乐会是房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北窖村位于佛子庄乡南部,元代以前成村,村内共有五档民间花会。根据村内民俗,在每年的春节等传统节日出会。出会时,首先在本村村大庙祭拜、请会,然后是走会,又称盘街。…
走遍房山区
北京市民俗与文化
全部房山区民俗文化
房山区地名网
[上一页]
[第1页]
[2]
[3]
[4]
[最后一页]
[下一页]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