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贵州省
>
毕节市民俗文化
毕节市民俗文化介绍第2页
大方漆器制作技艺
大方漆器,历史悠久,驰名中外,享有贵州三大宝之一的美誉。大方县位于黔西北毕节地区中部,乌江支流六冲河北岸,大娄山西端,黔西高原与黔中山原过渡地带。全县山峦重叠,切割较深,沟壑纵横,河谷交错分布。气候为…
烟火架
金沙安底镇位于县城东部中区,距县城32公里,公路四通八达,可直达名城遵义、行署驻地毕节和省城贵阳、镇内村村通公路。安底镇的烟火架,可追朔到清代。烟火架在文化大革合期间也受到相应的影响,这项传统民间技艺…
砂陶制作工艺
织金砂陶主要产于织金城关镇,即现在的工业路。其次是城北绮陌、城西阿弓下寨、以那架小拱桥等。织金砂陶源于何处,始于何时无史可考,但以织金建制沿革而论,至少已有三百五十余的历史。清康熙四年,建平远府而名的…
赫章彝族年
赫章彝族年主要活动区域在赫章县境内,分布于赫章县珠市乡、双坪乡、河镇乡、铁匠乡、雉街乡、松林乡、兴发乡、水塘乡、德卓乡、辅处乡、结构乡、古基乡、古达乡等地。赫章县位于贵州西北部乌江北源的六冲河和南源的…
仡佬族吃新节
仡佬族吃新节是仡佬族一项传统的民俗节庆活动。吃新节主要分布在贵州省金沙县安底镇、茶园乡一带,金沙县茶元乡位于县境内东北端。茶元乡治所离县城35公里,该乡所管的永丰村岩石组,新明组场背后组,茶元村的太平…
大屯三官寨彝族祭祀
大屯三官寨彝族祭祀丧葬习俗主要分布在贵州省毕节市大屯乡三官村、田坎乡、龙场镇、普宜镇、小吉镇、大方县长石镇、金沙马路乡等县(乡)等区域。其中以大屯三官寨彝族的祭祀丧葬习俗最为完整。大屯彝族乡三官寨,彝…
“划筷奠祖”苗俗
“划筷奠祖”是水东乡猫寨村世代传承的苗族风俗。水东乡猫寨村位于纳雍县城东约四十公里的崇山峻岭之中,与织金县隔河相望。整个村子依山而建,沿山梁呈梯状分布。村内沟深地窄,林木茂密。四周群峰耸峙,沟壑纵横。…
彝族咪古
彝族咪古,是“腮咪”和“洪古”的缩称,它是各种歌的歌词的汇集,是彝诗的总汇。彝族咪古分布于贵州省毕节地区的威宁、赫章、毕节、大方、纳雍、黔西、织金、金沙等县市,并延伸辐射至省内六盘水市的六枝、水城、钟…
化屋苗族文化空间
化屋苗族文化空间,位于黔西县新仁乡化屋村,距县城52公里,是黔西县南部边沿二水汇流、三县交界的河谷地带。东面、南面与清镇、织金两市县隔水相邻,西与羊场以哈冲河为界,北与群益村接壤。区域面积8.2平方公…
苗族大迁徙舞
苗族大迁徙舞分布于贵州省赫章县河镇、可乐等乡镇。苗族大迁徙舞苗族称“够戛底戛且”,意为寻找居住的地方,为赫章苗族记载苗族大迁徙历史过程的民间舞蹈。苗族大迁徙舞描述在原始时代,部落间征战,苗族先祖格蚩尤…
傩戏(庆坛)
傩戏(庆坛),又叫端公戏,民间戏曲剧种。属傩及祭祀仪式性表演形式,起源于江西龙虎山,传至四川鹤鸣山、青城山,明末清初辗转传入贵州黔西岩孔、马场以及金沙长坝、沙土等地,以长坝为代表,故又称“长坝端公戏”…
彝族铃铛舞
彝族铃铛舞,彝语称为“恳合呗”,是彝族人民祭奠亡灵的一种传统民间舞蹈,主要流传于贵州省西北部的赫章县珠市乡,财神镇、雉街乡、河镇乡、双坪乡、安乐乡等乡镇也有分布。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8世纪彝族先民笃…
火把节(彝族火把节)
彝族火把节是贵州省赫章县彝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举行。彝族是赫章县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保留着浓郁的民族传统文化特色。当地彝语称火把节为“朵扔吉”,节日起源、节期与节日活动与各地彝族火…
纳雍苗族服饰
箐苗服饰是纳雍县苗族服饰中最为完整的服饰代表。纳雍县位于贵州省西部,毕节地区南部。是一个汉、苗、彝、白、布依、回、侗、壮等多民族杂居的县。纳雍县箐苗族为纳雍苗族四个苗族支系之一,分别居住在纳雍县百兴、…
彝族撮泰吉
撮泰吉是仅存于贵州省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板底乡裸嘎寨的一种古老的戏剧形态。撮泰吉为彝文译音,意思为“变人戏”,这一戏剧形态源于何时,至今尚无定论,彝文典籍中亦无记载。撮泰吉一般于农历正月初三到十五演…
走遍毕节市
贵州省民俗与文化
大方县民俗与文化
黔西市民俗与文化
赫章县民俗与文化
金沙县民俗与文化
七星关区民俗与文化
纳雍县民俗与文化
威宁县民俗与文化
织金县民俗与文化
全部毕节市民俗文化
毕节市地名网
[第1页]
[2]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