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湖北省
>
黄石市
>
阳新县民俗文化
阳新县民俗文化介绍第2页
龙港道情
龙港道情源于明末清初,龙燕一带连年发大水,百姓流离失所,一些茶艺人被逼,将茶戏的唱腔加以改编,配上一个渔鼓筒、扎板,随水寻岸去他乡谋生,他们初始多是单档徒歌,沿门傍户换得一点裹腹之食,渐渐走进堂会、庙…
山伯歌
《山伯歌》亦称《英台记》,是阳新民间长诗的典型代表。以“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为内容,以独特的七音五句子为基本句法,五句一韵,语言通俗平实,不拘于比兴形式,而以合乎情理的递进语言阵式,显示语言魅力,引…
海棠花
《海棠花》又称《三百六》,是阳新县周边(原兴国州地区独创的明见叙事长诗)以五句子形式徒唱,故事梗概是一对倾心相爱的青年男女不得团圆,女死于疾病(另说为殉情)后,葬于后山竹林中,男依恋不改,多次梦中相聚…
阳新哭嫁
阳新有女儿出嫁哭嫁的习俗,最早的哭嫁习俗起源于不平等的原始强掠婚俗。这种哭喊之声,既是一种反抗的行为,也是一种情感的表达形式和手段。其中也有“嫁女哭嫁,越哭越发”的民间习俗在其中。【哭百花】哭嫁习俗的…
兴国龙虎道音乐
原兴国州区域道教流传久远,宗教歌主要是指道歌,有少量的经歌从伙居道中流入民间,成为一种时尚小调被俗人传唱。也因道徒多介入民间的喜忧俗事活动,有时乡人并直接参与期帮腔唱和,人们对其十分熟悉,故道歌流入民…
龙港单鼓
龙港单鼓是一种劳动歌舞,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表演场地大多以荒山野岭,田头地边为主,观众是边干活,边负有合唱任务的劳动者。一个人一面鼓,鼓挂胸前。主要动作是“犁田步”。本舞曲曲调优美流畅,快能激昂…
阳新伍子胥传说
阳新县伍家祠一代分布有伍氏族人,为伍子胥后裔,当地有与伍子胥相关的古迹“将军林”,有将军庙并祭祀伍子胥、樊烩、关长云、岳飞。伍氏族人有每年秋社“祭伍社”等习俗相传,因此留有大量与伍子胥相关的传说。这些…
莲花池的传说
阳新县城北门外,有一口很大的池子,昔时池水清澈见底,每年六月,开满了娇艳的莲花,人们都叫它莲花池。很久以前,兴国州有一个穷秀才,名叫寒窗。他一心攻读书文,三十岁了,还无人提亲做媒。一日,寒窗手拿诗稿,…
岳家拳
在阳新洋港一带有供奉岳飞为祖师爷、练习岳家拳的习俗,并且世世代代流传下来。岳家拳为南宋民族英雄岳飞所创。后发展流传至武穴市、蕲春县乃至鄂东南广大地区。岳家拳由此广泛流传于民间,扎根群众之中。岳家拳分为…
打草鞋
打草鞋是历代农民遗传下来的生活习俗手工技艺,与农民生活密切相关。过去农民在农作时穿用,特别是雨天上山打柴时,穿草鞋就不打滑了。农家有一担草打的草鞋卖的钱可以买一担谷的说法。草鞋制作需要干稻草、草鞋耙,…
红秀油面
油面是黄石阳新县的知名美食,在鄂东南地区享有盛名,尤其在阳新一带流传甚广。在阳新县木港镇下彭村一带,是生活养家的必要手艺,逢年过节时走亲戚访友时,油面是最好的礼物;女子坐月子时这也是必备的“补品”,而…
送水
阳新各地往日过大春、小春、天花时,有“送水”习俗,亦称之送天花娘娘。小春过后,请道士,并请两个人,一个担火桶,一个端茅船。担火桶的人在送娘娘的头天的晚上到各家各户收煞。过小春的人家将一片烧红的瓦片丢到…
春湖鱼饭
相传清朝嘉庆年间,有位钦差大臣下江南巡察。路过韦源口镇时,被一阵奇特的香味吸引,遂下马寻找。他和侍从们沿途找了很久,也没有发现人家,后见到湖中的渔船上飘出阵阵烟雾,才发现香味正是从湖中传来。原来,捕鱼…
妇女系胸围的来历
相传古时候的妇女是没有系围胸的习俗的。这里有一个特别神奇的传说。古时候的妇女要比男人聪明得多,每一个家庭都是妇女当家,每一件事情都是女人说了算。有一天,罗颖骑着马从地边经过,见一农民正在地里锄草,就问…
茶铺鱼面
阳新县浮屠镇茶铺鱼面,是当地一种传统特色食品。早在明末时期(1606年)先祖柯大信由湋源口迁入(大唐铺)新来柯,劈山开荒,搭巢安居,看中了新来柯区位优势,东高有丘陵可以种粮,南低有湖泊可捕鱼摸虾。先祖…
走遍阳新县
黄石市民俗与文化
阳新县民俗文化
大冶市民俗文化
下陆区民俗文化
西塞山区民俗文化
黄石港区民俗文化
全部阳新县民俗文化
阳新县地名网
[第1页]
[2]
[3]
[4]
[最后一页]
[下一页]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