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湖北省
>
黄石市
>
阳新县民俗文化
阳新县民俗文化介绍第3页
郭氏祭祖
自清代乾隆年间以来,我县龙港大桥铺村郭氏就开始了年度宗祠当祭活动。名曰“祠堂当祭”的习俗。祭祀的主要对象是郭氏一世祖郭子仪暨列祖列宗,祭祀时间为每年农历八月十三至十五,由十六祭承担。十六祭祀氛围内八祭…
伍家祠社戏
伍家祠,是阳新县王英镇国和一处伍氏的家祠。伍家祠传承的一脉之伍氏子孙念念不忘祖训,堪为人文精华。秋社则是既致祭,又唱戏,且是三天三夜。伍家祠社戏活动场景恢弘,形势壮观,影响广远。在伍氏族谱上记载东周时…
阳新纯谷酒酿制技艺
阳新纯谷酒酿制工艺历史久远,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历经几百年的传承和发展,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工艺流程。阳新纯谷酒原材料主要是以稻谷酿制而成,制作工艺大致可以分六个步骤:一、浸谷。稻谷以冷水浸泡,浸泡时间以…
甘宁传说
三国时期,富池口北部江中的半壁山是重要的锁江战场,吴国大将甘宁曾统下雉、阳新两县而驻守富池口。甘宁勇武善战、爱国爱民深受富池百姓爱戴,战死后葬于富池镇。当地人民为祭拜、纪念甘宁将军,宋代就建有塑像建庙…
蔑编工艺
我国使用蔑编用具的历史可追溯到先秦时期。阳新地处长江中游南岸,气候温湿,盛产毛竹、水竹等。唐宋时期,阳新人便大量使用竹床、竹席、竹椅、蒸笼、簸箕、竹篮等生活劳动用具。蔑编工艺源自民间蔑编技术,制作流程…
阳新草编工艺
草编,民间广泛流传的一种手工艺品,是利用各种柔韧草本植物编成各种用品,如草帽、草席、提篮、果盘、草扇、草鞋、蒲团等。阳新草编主要原料为当地所产的稻草杆、麦草杆,经过简单加工编制物品。编织工艺方法极为丰…
阳新年粑
阳新年粑是阳新县的特产,具有千余年的历史,远近闻名。阳新的年粑分两种,一种是用大米制作的白粑,蒸熟后在粑中点红,代表丰收、喜庆和圣洁;一种是用高梁制作的红粑,代表日子兴旺发达,越过越红火。过春节时,当…
栗林赛龙舟
位于阳新中部南坦湖区的栗林村有赛龙舟的传统习俗,栗林赛龙舟习俗历经200多年的传承和发展,形成了鲜明的节日民俗文化特色,其传承脉络清晰,蕴涵了丰富的传统文化价值。明末清初赵氏族人在南坦湖与赵家湖边围绕…
哦嗬戏
以沿富河为界划分为“南乡采茶戏”和“北乡采茶戏”两个大类。北乡采茶戏被称之为“哦嗬戏”,又叫“东路高腔”等。清代后期,阳新县境内流行采茶戏,富河南北共有戏班200余个。由于受传承和流变因素的影响,县境…
阳新板凳龙
板凳龙,是流行于湖北省阳新县浮屠镇、白沙镇、太子镇以及周边的富有武术技巧的民间传统舞蹈表现形式,流传至今已有150余年。板凳龙表演是龙灯地花鼓的一种。因在三只脚的长条木板登上扎出栩栩如生的金龙被人们玩…
阳新糯米糖
阳新历史悠久,是一个农业大县,主要种植的农作物有水稻、小麦、红薯等20余种,盛产的糯米是人们经常食用的粮食之一。因其香糯粘滑,营养丰富,故而可制成各种风味小吃,如年糕、元宵、粽子、糍粑、糯米糖等。阳新…
颜山道民俗活动
阳新县宗教文化渊源久远,唐、北宋时期寺观林林总总,蔚为大观,到南宋便产生了影响深远的颜山混元道派。位于阳新县富河南岸的颜山,是中国道教混元派的发源地,当地人们俗称颜山道。颜山道在阳新接代相传已有700…
折子粉制作技艺
阳新折子粉制作技艺是蕴含特定历史信息,展现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统地方食品的制作方法。其历史价值主要体现在民俗文化和饮食文化的完美结合上。阳新折子粉享誉鄂赣边区,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从明朝起…
木榨榨油技艺
木榨压榨制油是华夏民族特有的传统民俗工艺,蕴涵五千年文明精髓,距今1300年前的唐代就有木榨油作为朝廷贡品的史料记载。阳新县属鄂东南低山丘陵区,非常适宜油茶、油菜、芝麻等农作物的栽种,是油料作物的传统…
玉堍油面制作技艺
浮屠镇玉堍村油面制作有着悠久的历史,制作技艺是浮屠镇数百年来代代相传的民间手工技艺,其质量享誉鄂赣边区。明朝期间,李氏落业浮屠镇玉堍村,就有人从事油面制作,其工艺前后有四百多年历史。浮屠玉堍油面手工制…
走遍阳新县
黄石市民俗与文化
阳新县民俗文化
大冶市民俗文化
下陆区民俗文化
西塞山区民俗文化
黄石港区民俗文化
全部阳新县民俗文化
阳新县地名网
[上一页]
[第1页]
[2]
[3]
[4]
[最后一页]
[下一页]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