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湖南省
>
常德市
>
澧县民俗文化
澧县十大民俗文化
1.
荆河戏
澧州荆河戏是在湘西北及湖北荆州、沙市等地流行的一个戏曲声腔剧种,因流传于长江荆河段而得名,历史上曾有上河路子、大班子、大台戏等名称,抗战期间又曾被叫作楚剧、汉剧、湘剧,1954年正式定名为荆河戏。荆河戏起于明初永乐年间,明末清初秦腔戏班随李自成军来到澧州,艺人们四处流散,到清代初年基本完成了楚调与秦……
2.
澧州大鼓
澧州大鼓原名丧鼓、孝鼓,又名湘北大鼓,流行于湘鄂边境一带。起源无文字可考证,据传源自东周某王的敲桌子或庄子的鼓盆歌,现在澧县艺人还流传有“周公治其礼,孔子治诗书,庄子治其打丧鼓”的说法,从已知的艺人传承关系推算,起码有400年以上的历史。澧州大鼓是一种说唱艺术,道具为一面大鼓,特殊曲目(如送歌郎)加……
3.
澧州花鼓戏
“澧州花鼓戏”是湘北别具风格的一种地方戏,当地群众多称为“花姑儿”,外地人又叫“克克腔”,还有的叫“杨花柳”。源于当地的民间歌曲、舞蹈、竹马马,早期为小旦、小丑的二小戏,后增加小生,为三小戏。约于清朝末年开始形成大本戏,剧目有《姜女寻夫》、《潘金莲裁衣》等。“澧州花鼓戏”以澧州方言为舞台语言,以演唱……
4.
澧县糖画
“糖画”是一种民间传统手工技艺,起源于中国北方,清朝后期出现在澧水流域一带,清末在澧县周边盛行。“糖画”艺术蕴含历史、美术、地方民俗、制作工艺等多种姊妹元素,制作过程复杂,首先备料,以优质麦芽糖和白砂糖为原料,经过文火化颗粒——大火煮稀——小火熬成半成品,待熬制的半成品成金黄色时,执勺在手,凝神运气……
5.
中医传统制剂方法(澧州制膏技艺)
“澧州制膏技艺”是针对颈椎痛、肩周炎、软组织受伤、骨膜炎、骨积液、骨破折痛、肌肉劳损、瘀血阻滞等症状配置的膏药,服务于湘西北一带,已有上百年历史。澧县,位于湖南省西北部,因澧水贯穿其境而得名。西魏恭帝2年(公元555年)始置澧州,1913年撤州设县,屡为州府所在地,是澧水流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
6.
澧州皮影戏
澧州传统皮影戏,演出语言为澧州官话,音乐、唱腔为荆河戏路子。常演剧目百余出,以神话戏为主。多为民间喜庆、还愿、敬神等活动进行演唱。戏班多为家班子,由三、五人组合而成,且代代相传,人称“皮影世家”,如澧南镇前进村的“向家班”等,就是数代从艺、祖孙同台的“家班子”。据艺人迭代相传,宋代末期,澧县就有皮影……
7.
澧水小调
“澧水小调”是在澧阳平原上广为传唱,并辐射周边地区的一种独特音乐载体,调式多系五声徵调式,其次是五声商调式和羽调式,极少出现交替调式。“澧水小调”具有行腔优美、缠绵,语言朴实、生动,内容涵盖广泛等特点,唱词均为本土方言,词曲固定。从词曲格式来看,“澧水小调”可以划分为:规整类和不规整类,规整类的词曲……
8.
澧州夯歌
澧州夯歌,是流行于澧阳平原及周边地区,具有一定的音乐节奏劳动号子,也称硪歌。其节拍规整,音域适中,对比度很强,音乐坚定有力。一般以一个领,众人合的形式来表现。(一)、历史沿革澧州夯歌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6000年前城头山古城夯筑时期。考古学家通过对城头山古城遗址城墙解剖,发现了大量的夯窝,即是有力……
9.
澧水船工号子
澧县位于湖南北部、洞庭湖的西缘。这里是湘西北重镇,有“九澧门户”之称,明清时代成为重要的商埠码头,是整个湘西北物资进出的集散中心。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这里的长途运输只能靠水路船运,澧县境内的澧水、涔水、道河沿岸的劳动人民大多以行船运货为生,船舶近千,桅杆林立,船工不足一万也有八千,每只大型木船的纤夫……
走遍澧县
常德市民俗与文化
桃源县民俗文化
澧县民俗文化
石门县民俗文化
鼎城区民俗文化
武陵区民俗文化
安乡县民俗文化
临澧县民俗文化
汉寿县民俗文化
津市市民俗文化
全部澧县民俗文化
澧县地名网
{下一个}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