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四川省 > 凉山州 > 木里藏族自治县
川西藏族山歌

川西藏族山歌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川西藏族山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木里藏族自治县地处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的结合部,是横断山脉在四川境内最典型的地带。这里以藏民族为主,生活着彝、汉、苗、蒙古、纳西等17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它们相互杂居、相互融洽,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大融合,而在这如繁星璀璨的各民族文化融合境域中,山歌成为了其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人们在个体劳动如行路、放牧、砍柴、割草或民间喜庆娱乐中为了相互交流,自娱自乐而即兴编作的节奏自由、旋律优美的山歌,抒发各族人民的真情实感。

【产生年代】

山歌产生的年代,上溯源头其实就是原始民歌。川西藏族山歌是在藏族人民的生产生活中孕育和发展起来的,它反映木里藏族人民最真实的思想内容和生产活动状况。追述藏族山歌的历史渊源应由藏族的发源为起点,据考古发现,早在4000多年前,藏族先辈就在雅鲁藏布江流域生息繁衍了,先民的生产劳动、社会生活、精神信仰、欲望情感,成为山歌产生和创作的土壤,也是山歌的历史渊源。

【分布区域】

此项目主要分布于木里县藏族聚居及散居的乡镇村庄,如瓦厂、博科、宁朗、俄亚、依吉、水洛、茶布朗、沙湾、东朗、麦日、唐央、博窝、麦地龙、卡拉…等乡镇。

【基本内容】

藏族俗有“会走路就会跳舞,会说话就会唱歌”之说。木里藏族先民自古就有即兴编创、口头流传山歌的传统,借以表达思想情感、意志愿望,山歌节奏自由、歌腔舒展、旋律跌宕。当地普咪语称“活给”、呷咪语称“惹动”,它是广大劳动人民在几千年的繁衍生息过程中,在长期劳动生活中不断加工、创造出的一首首脍炙人口的音乐珍品。

川西藏族山歌流传于高原、山区、丘陵地区,有着各不相同的地方韵味特点,川西藏族山歌旋律多样,唱法根据展示场合而各不相同。从体裁特征而言,有劳动山歌(藏语称“弱别”或“阿啦”。如:砍柴歌、打麦歌、插秧歌、打奶歌、打墙歌等)、叙事山歌(如:保窝说唱、祖训说唱、自由歌等)、赞歌(赞家乡等)、情歌(如:阿达卓玛、阿哥阿妹等)、礼仪山歌(如:新房歌、迎宾歌、敬酒歌、宴歌等)。从表现方法上,藏族山歌大量采用比兴手法,也有部份夸张、重叠、谐音等手法。语言丰富,多用双关语,语句接近口语即编即唱,通俗易懂。有的则多用谚语、歇后语表达深层次含意。某些特殊场合,如:婚庆、过年、隆重聚会时,有的山歌配有舞蹈动作和简单乐器,适合集体娱乐。在演唱过程中根据所表达的意思不同,有独自一人赞颂事物,抒发情感的《雄阿里啦莫》,有三五结伴吆喝劳作的《打墙歌》,有二人互吐真情表达爱意的《情歌》,有二三十人成群恭贺喜庆时唱的《扎西学哆》,也有四五十人至上百人集体舞蹈对唱的《岗珠歌曲》。历史上藏族先辈们每当有喜庆聚会时最受欢迎也是唯一的娱乐就是对山歌。有男女对对的,有家族间对对的,组与组之间对对的,有村与村之间对对的。那时候,各路山歌高手都使出浑身解数为自己的同伴争得荣誉。在特定的上,山歌势力的强弱直接代表该集体的文化素质修养程度,因此大家都非常看重对山歌的结果。有时,在双方势均力敌的情况下为了分出胜负大家对得通宵达旦,据老人们讲,古时候非常看重对山歌获胜的荣誉,不分胜负绝不摆休,最多时,全村男女放下手中的农活三天三夜对山歌,也有为了对山歌而发生的争执甚至发生流血事件。可想而知山歌在藏族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它是最能表现藏族人民最真实、最深切思想情感的文化活动形式。

【基本特征】

川西藏族山歌的基本特征是集体创作、口头传承,通过口头创作,口头流传并在流传过程中不断经过集体的加工完善,用以表达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意志、要求和愿望,具有强烈的现实性,是藏族文化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歌舞的形式表现,采用比兴手法,语言风趣生动,又接近口语,使用谚语、歇后语,生动刻画人们生活中的事物思想理念和精神追求.唱腔自由、旋律优美跌宕,突现各区域民族特色,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它是木里藏族人民在长期劳动生活的艺术结晶,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

【基本价值】

川西藏族山歌历史悠久,内容纷繁多样,表现力较强,是历史上最受人们欢迎的娱乐形式,在社会生活中无处不有歌声,成为藏族人民最喜爱的精神食粮。

川西藏族山歌是几千年藏族人民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孕育积累而形成的,是木里藏族人民的智慧结晶,它记录了藏族人民从历史至今的生存斗争,繁衍生息,它所表现人民群众的思想是最真实、最深切的,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艺术特性。木里藏族中分支较多,如普咪、呷咪、俚汝等。而各支系的山歌却记录下了许多关于各支系的珍贵历史资料,对于研究各支系的历史文化具有重要价值。川西藏族山歌分类细致、特色鲜明、历史久远、集中体现了当地广大人民的精神生活,具有较强的历史价值、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

推荐木里藏族自治县更多民俗文化
你可能对下列山歌也感兴趣:
木里藏族自治县导航

下一篇:布朗族弹唱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