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牛羊毛手工编织技艺
(藏族毛织品编织技艺)
【产生年代】
据考,木里的藏族是唐朝初、中期年间从西藏、青海一带迁入的。随着先人们的迁徙,不仅带来生产资料,而且也带来各种手工技艺,毛制品编织就是先辈们世代相传留在木里民间的一项生活和生存必需的技艺,有着悠久的历史。
【分布区域】
木里境内的分布主要有:水洛、东朗、麦日、唐央、东子、博窝、麦地龙、卡拉、宁朗、依吉及九个国有牧场。
【基本内容】
木里民间毛制品编织的主要织品有毛大衣、毛冒、毛裙、毛毯、藏被(栽绒被)、毛绑腿、毛腰带等。其主要制作工序包括原毛收集、原毛洗涤脱脂、打毛、搓捻成线、点线织布、剪裁、缝制成型等。
1、原毛收集:就是根据编织制品的需要,收集所需的原毛(如牦牛绒、绵羊毛等)。
2、原毛洗涤脱脂:就是将收集到的原毛置于大盆中用温水(40—50?C)浸泡,加洗衣粉或洗涤用草本植物后揉搓,洗净原毛上的油污,除去杂物,漂净后置于竹席等物上晾晒,待水分完全蒸发后收集待用。
3、打毛:就是将洗净待用的原毛置于竹席上,用竹条轻打原毛,使毛与毛之间形成一定的粘结块,将粘结块回收待用。
4、搓捻成线:用线坠或木制纺毛车将结块原毛搓捻成线待用。
5、点线织布:就是将搓捻成的毛线点成一定边口宽度和长度的织布纵线,用线梳点目,再施予横线纺织成不同规格的毛布待用。一般衣料用布边口宽30—50厘米,绑腿、腰带用料15—20厘米,长度根据需要设置。
6剪裁:根据制品需要剪裁所需的布料待用。
7缝制成型:就是将剪裁好的布料通过手工或缝纫机缝制成预定的制品。
在千百年来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祖先们不仅将该制品世代传承,发扬光大,还用他们的智慧编织出了形式独特,民族风格浓厚的即有价值又有使用性的生活必用品。木里县民间的毛织品品种多样,色彩绚丽,不同花色的毛织品成为当地人民群众的心爱之物,具有较高的审美、观赏价值和实用价值。如具有民族特色的藏被(栽绒被,当地藏语称:密争),花形和图案显得简洁而夸张,既保暖又防潮,制作一件藏被用时约半年,重量每件在10—20斤之间。又如当地的藏式背包,花色和图案有近百来种,该品种则因人而异,随心所欲,纹饰色彩的组合富有节奏感,具有浓烈的藏民族风格,由此强化了地方区域的民族优秀而古老的文化传统艺术,既经济又实用。
【基本特征】
该项目的编织制作过程均为手工操作,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无论何时何地均可进行,编织一件制品可由一人完成,也可由多人共同完成,但是由于工序繁多且复杂,每制作一件制品需要较长时间。
木里毛制品编织技艺独特,其规格有四种,即单线、两股线、三股线、四股线。编制出来的各种纹饰可谓是千姿百态,还具有柔软、平整、密度紧、质地厚、保暖、经久耐用和传代性强等特点。
【基本价值】
木里民间毛织品制作有着较强的日常生活实用价值,它出了自给自足外,还给当地人民群众的生存带来实惠,有史至今都深受木里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无论是它加工的设施设备还是制作的成品能经受当今文明时代的冲击,世代相传至今,说明它自身价值的存在,同时其技艺的非物质文化价值更是超乎其上。它不仅造福于百姓,同时也能展现木里民间的民族文化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