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广东省 > 梅州市 > 丰顺县
丰顺埔寨烧火龙

丰顺埔寨烧火龙

埔寨火龙是广东省丰顺县埔寨镇村民闹元宵的独特传统节目,有着悠久的历史。据《丰顺县志》记载,早在乾隆六年(1741),埔寨镇就有火龙表演的习俗。每逢元宵节,埔寨镇村民便举行火龙表演活动,由烧火树(烧烟架)、烧禹门(鲤鱼跳龙门)、烧火龙三项组成,祈求风调雨顺,年年丰收,岁岁平安,祥和吉利。火龙舞动时火花四射,场面壮观,吸引周边几万名群众前来观赏,如此盛况几乎年年如是,世代相传。

“埔寨火龙”由铁丝、竹料、纸等扎成,绘上鳞、角、爪,龙首至龙尾长达数十米。在龙身上安装烟花、炮竹、火箭多达数千枚,龙头、龙尾装的火药更数不胜数。一条火龙由三四十个赤膊青年手擎,加上鼓乐手、龙虾、金鱼等人,整个队伍达200多人。

神话传说

相传在远古的时候,东海龙王的第21个孙子叫浊龙,被父派到南粤莲花山脉管辖赤岭(指现今埔寨一带)。浊龙上任后,胡作非为、鱼肉百姓,把这个地区搞得乌烟瘴气。群众忍无可忍,只好向老龙王告状,于是龙王命其小女清凤,佩上龙剑赶来南粤。一日,清凤趁浊龙醉酒如泥时杀死了他,将其斩成龙头、龙颈、龙身、龙尾四段,然后带回斩下的龙头向父王禀报。留下其馀三段,变成现今埔寨的“龙身”岽、揭阳的“龙尾”、揭西(与埔寨交界处)的“龙颈”。于是埔寨人民的祖先把这古老的汉族民间故事,巧妙地演变为“烧火龙”的习俗,作为闹元宵的文艺活动,代代相传。

制作方法

“火龙”的制作方法,起初是用竹篾做成龙的躯体,再裱上白纸,涂上颜色,就成一条简单的龙的形象,再用硫磺、白硝、木炭制成的火药,做成“土火箭”,还有吐珠、转花、大犁等不同式样的烟花,安装在龙的全身。“烧火龙”经过几百年来艺人不断的研究改进,如今火龙的长度由原来的丈余,发展到现在的30多米;烟架也由原来五、七架,发展到多的有13架,高达15米,特别是“禹门”,已失传了60多年,重新挖掘出来,进行艺术加工,为发展民间艺术,作出了新的奉献。

烧烟架

把安装好的烟架(大约四、五丈高),竖起在广场适当的地方,由下向上依次燃放,用“老鼠游梁”击中导火线,在爆竹声中,第一托飞下一条“蜈蚣”,一位勇士立即抓住它的头部上下左右舞动,蜈蚣一边吐珠和放出艳彩,一边不停地飞舞。第二托上飞降一条口吐火光的小龙(又名软龙),一勇士立即抓住它的龙头上下左右舞动,小龙就一边放出灿烂的火花,一边在不停地轻柔地腾舞。第三托上就放燃着口吐金珠的大鲤鱼,接着散下一群小鲤鱼。第四托是“菊盆”五光十色的火花在旋转,象一盆盛开的菊花。第五托“轮船”,在金色的火花中乘风破浪向前进。第六托“对联”、第七托“珠灯”,第八托“花篮串”,第九托“箭担”,第十托“大箭桶”,第十一托“大珠盘”。特别是最后的“大箭桶”转动时,万箭齐发,长空溢彩,天地间浑成一体,这就是“临火金光迎新岁,瑞雪漫天兆丰年。”

烧禹门

这项项目是取材于大禹治水的历史故事,这个节目就是人们纪念他的功迹。禹门高六米,有正门和两个小门共十米宽,燃放时,门上一排排五光十色的焰火交织在一起;禹门下面成群的鲤、虾,在鳌鱼带领下,邀游、戏水、跳跃。真是“龙腾风舞歌盛世,鱼跃人欢乐升平”的太平欢乐景象,使人永远难忘。

烧火龙

这是一个别开生面的大型火龙烟花表演的压轴节目,火龙向指定的地点出场,前面是锣鼓队、鳌、鲤、虾、绣球,最后是火龙,还有在火龙两边的”火缆队“(火缆:火把的一种,用竹篾编成长长的,像缆绳一样,用时剁成一截一截的),将“火缆”划半圆状。高大的龙头,两只眼珠光芒四射,气势雄壮,犹如0。在喜炮声中进入广场后,一边绕场,一边向观礼台及观众点头参拜,表示致敬。绕场三次后点燃,首先从嘴里吐出火珠,接着全身放出奇丽的光彩、千万道各色各样的火花交织在一起,时而万箭穿云,漫天光彩辉煌,天地间浑成一体,火龙在火海中翻腾,气势壮观,动人心弦。

每逢新岁元宵到来,埔寨人民男女老幼,都渴望能看到表演火龙,给人们带来吉祥。火花如若在你的皮肤烫出了“泡”,(当地口音“泡”与“钞票”的“票”同音,就是钱的意思),那你一定会发大财。特别是擎龙头的就更了不起,人们都急着出钱,出钱最多的才能擎龙头,擎了龙头,在新的一年,一定会行好运,人们叫“大发龙运”(发大财)。

2008年6月,丰顺埔寨火龙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推荐丰顺县更多民俗文化
你可能对下列烧也感兴趣:
丰顺县导航

下一篇:湖州羽毛扇制作技艺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