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弦书
三弦书又称铰子书、腿板书,是形成于南阳的一种较为古老的说唱艺术,已有250多年历史,因用三弦、铰子(小铜钹)为主要伴奏乐器而得名。为本地四大曲种之一。初为一人一台戏,怀抱三弦,腿束节子(脚板)自弹自唱。其后,随着观众审美要求的提高和自然的发展,逐渐演变为演唱者手击铰子或八角鼓既唱又表,另有三弦和坠胡专门伴奏并在演唱中帮腔、插话而成为二三人一台戏,使这一说唱艺术得以更快的发展,更广泛的流传。
三弦书的唱腔朴实无华,形式活泼,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是一种典型的民间说唱,曾一度统治了南阳曲坛,一百多年传演不衰。现存曲目共有400多篇,包括段子200多个,书帽100多个和中长篇大书36部,其文学和音乐的艺术水平都很高。
三皇会
三弦书在清中叶以后比较繁荣,主要采取摆“皇会”的办法,亦叫会书(相当于现在的会演形式),即“三皇会”。
三弦书艺人供奉三皇(天皇、地皇、人皇)为始祖,逢三皇生日,艺人们聚会、搭棚、焚香敬神,演唱三天。大会由老艺人筹办,向各名“班子”和艺人发出请帖,被邀请的人要向皇会交纳一定的礼款,作为开支资金。皇会按参加艺人的水平分为“头棚”、“二棚”、“三棚”进行演出,并聘请有名望的艺人和秀才以及有名望的地方士绅参加,对演出的曲目进行鉴定。这些人也有分工,有专管曲目的,有专管唱腔音乐(包括伴奏)的,有专管词曲结合和表演的,分别称为“社管”、“社论”、“叫音”、“听字”等等。被大会评为一等的,等于中了“状元”,给予奖励,叫“挂红”,挂红的艺人在社会上和艺人中间享有崇高的荣誉。如表演不好,有别字、错字、掉板、荒腔等情况就要受罚,发现唱词过于文雅或粗鄙的字句,就会得到严厉的指正。
规章制度
“三皇会”,除了艺人在艺术上的交流、相互提高外,还有近乎结社的性质。有三弦书的县,要选出一名负责人称“巡千”,并制定规章制度,来管理艺人的演出纪律、作风等。皇会的规约有:不准耍尖卖俏,不准挑人家茶饭好坏,不准刁拐别个“班子”的伙计,不准拐骗徒弟,不准偷人家东西,不准来回翻瞎话等。若发现拐骗妇女者,在皇会上剜眼、割耳朵,不准再从事三弦书演出;若有偷人家的,就由皇会传话开除,同行见了掂弦子;有刁拐徒弟的打五百柳木棍等。“三皇会”还要求做到三稳,即眼稳、手稳、口稳:眼稳就是在演出和生活中不看妇女;手稳就是不拿别人东西;口稳就是不说低级下流的语言。如有违犯者,砸弦子,烧包袱。三皇会的规约极严,约束规范了艺人的演出准则,端正了品德,促使了三弦书艺术的发展。这种规则一直延续到解放前夕。
流派
三弦书作为一种艺术门类,在长期的演唱中,随着对声腔、板路、调式、调性认识的深入,由于方言、民俗的不同,使其在表演技法、声腔运用以及演唱特色等方面演变成不同流派。时至20世纪30年代,以豫西南为主要流布地区的“三弦书”形成了三大流派:东路派、中路派、西路派,各流派的演唱风格各具特色。以赊旗镇、陌陂、饶良、唐河的井楼,桐柏的安棚一带为东路派,其代表人物有张永西、安玉松、吴开山等,以高弦唱工为主,风格高亢激越,气势较大,长于武书和正书,具有阳刚之美;以赊旗以西的桥头为中心为中路派,其代表人物有刘永科、王四麻子、王国栋等,以平弦唱工为主,风格柔和、深沉,长于传情,有一咏三叹之妙;以南阳的石桥、方城的博望一带为西路派,其代表人物有刘文学、雷生堂、裴学德、张明川等,以低弦唱工为主,其风格是庄重细腻,悱恻缠绵,一曲过后,余音绕梁。
特点
三个流派各具特点,惟东路派由于受地理环境、语言及姊妹曲种的影响,他们的唱腔与中西路唱腔有明显不同,具有湖北渔鼓、豫南民歌的韵味。总之,三个流派的形成与发展,无不是吸收了不同地域的山歌、民谣、方言的结果,因此更具地方色彩,更为一方群众所喜爱。
三弦书的初期演出形式为单档班的坐唱型,即演员一人怀抱三弦、腿缚竹节,自弹自唱、自击节,亦称“腿板书”。至清末民初,逐渐发展为双档班、三合班的站唱型。双档班由一人主唱,兼操铰子和八角鼓,另一人弹三弦,蹬脚梆,兼插科打诨与帮腔。三合班即在双档班的基础上增加一人掌牙子,或把铰子与八角鼓由两位演唱者分持,也有加坠琴伴奏而仍由一人主唱的。
三弦书的演唱程式一般分铰子腔和鼓子腔两种,演员演唱时,开始先左手持小铜铰子,右手持一根竹筷敲击,唱铰子腔中间转入鼓子腔改用八角鼓。使用方法是:左手紧握鼓子,以右手指敲击,最后再转铰子腔,仍换用铰子敲击结束。铰子腔曲调刚健明快,气氛热烈,节奏紧凑,适宜表现激烈喧闹的场面;鼓子腔多演唱叙述性段落,淡雅恬静,节奏平和。以上是通常的演唱规律,亦有个别用铰子腔一贯到底的书段。唱表过程中,还有鼓子、铰子并用的,所谓“左手拿起金击鼓,右手又把钹来击,两只手紧一齐打,哼哼咛咛唱小曲”就是此种形式的生动写照。此外,三弦书“三腔四送”(或称“三挑四送”、“扎引腔送四腔”——引腔、二腔、三腔、勾送腔)的拖腔板式形成了它帮腔助势的“架口”程式。演唱中,或是伴奏人员与演唱者共同接腔,或是弹奏者向演唱者饶有兴趣发问,其间亦白亦唱,一个哼、一个啊,一叫一应,一问一答,场面活泼,气氛热烈,滑稽诙谐,妙趣横生。
三弦书十分重视表演艺术,艺人们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总结出一套较完整的唱表要诀,即表演上的“手、眼、身、步”,唱法上的“抑、扬、顿、挫”,表情上的“喜、怒、哀、乐”,唱表上的“脱、科、闪、颤”,节奏上的“紧、慢、迟、疾”,火候上的“虚、实、寒、热”。这24字诀就成为衡量和评价一个三弦书班子和艺人水平的标准。其中“脱、科、闪、颤”是指说书人在跳进跳出时要利索,不拖泥带水。“手、眼、身、步”中的“手”是指演唱时的手势、指法;“眼”是讲究眼神中的活与动,即“大眼传神,小眼布道”;“身”是指演唱时的身段、动作、架式;“步”是指表演区的脚步定位。三弦书的演员是在伴奏者的右侧,做表的步伐近似于秧歌十字步,只限于往前三步、后退三步的地方,不能超出这三五尺见方的区域内,即所谓“三寸(口舌)大世界,五尺小乾坤”。三弦书艺人对这24字要诀代代相传,没有系统的训练方法,仅是以师带徒,口传心授。
三弦书的总体表演风格质朴谐趣,火爆泼辣。因有文段子和武段子之分,唱表中则各有侧重。唱才子佳人,针线笸箩类的曲(书)目为文段子,其唱表如小溪潺潺缓流,似闺秀描云,活泼风趣,朴素细腻。常用的身段有小云手、挽手花、打转身、蹉步、移步、划步等。唱侠义类、公案类的曲(书)目为武段子,其唱表如大河奔流、蛟龙出水,豪放激烈、泼辣洒脱。常用的身段架式有单云手、双云手、云手漫顶、跨虎式、荷叶掌、虎换拳、弓箭步、跺泥等身段。一些炽热的武段子,其动作幅度大、架式硬、节奏强、力度重,表演起来,那拳脚的劈啪声、铰子红绫的鼓动声、架口的呼应声,交织在一起,往往是惊心动魄,气势磅礴,此风格实为河南其他曲种所难以比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