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江苏省 > 徐州市
徐州琴书

徐州琴书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徐州琴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江苏曲种。流传于江苏北部徐州一带。起初是徐州地区农闲时的“玩友玩艺”的自娱活动。人们在村头场院吹弹笙、管、笛、箫、筝,打扬琴、拉胡琴、坠琴,敲碟子,围坐演唱“凤阳歌”、“垛字板”、“满江红”、“银纽丝”、“鲜花调”等牌子曲,并演奏〔八板〕等曲牌。职业艺人出现以后,演员自击扬琴,主要伴奏乐器为坠琴,伴奏者有时也帮腔演唱,以演唱长篇大书为主。50年代以来,部分扬琴演员在唱腔、音乐和表演等方面不断进行革新,并创作演唱反映现实生活的新曲目,定名为徐州琴书。

徐州琴书原名丝弦,清代用扬琴伴奏,故又称扬琴。1949年后改名称徐州琴书。徐州琴书是在明、清小曲的基础上,由“小曲儿”、“小吹儿”、“唱曲儿”、“唱孩子”等一步步演变而成的乐曲系、联曲体的曲艺种类。演唱时韵味独特,艺人坐中间打板击琴,伴奏者列左右,以扬琴、坠子、手板为主,配有三弦、软弓胡琴、古筝、瓷碟等。

徐州琴书源远流长,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成书的《百戏竹枝词》里即有“徐沛《叠断桥》”的记载。先后又有《丝弦小曲》、《时尚南北雅调万花小曲》、《百雪遗府》、《雪里梅花》等单刊本问世,曾在全国各地演唱。民国年间,琴书与其他曲艺多在徐州奎东巷、张公祠、校场、菜市场等处演出,遇有庙会节庆,摆地摊唱琴书者比比皆是,深受徐州人民欢迎,曾有“街头巷尾有琴声,大人小孩都哼哼”的极盛场面,且影响到以徐州为中心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的广大地区。徐州琴书表演形式多样,有单人唱、对唱、三人坐唱和多人联唱等。唱腔也很丰富,除“四句腔”、“剁子板”等板式外,尚有《叠断桥》、《满江红》、《上河下河调》、《呀儿呦》、《银纽丝》等数十个曲牌。演员演唱时,可以根据唱词的内容及语句格式不同而自由运用。传统剧目有《王天宝下苏州》、《张廷秀私访》、《李双喜借年》、《巴儿狗告状》和小段《马前泼水》、《猪八戒拱地》、《王二还家》等。其代表人物有魏兴岐、杨士喜、张二妮等。徐州琴书与苏州评弹、扬州评话并称为“江苏三书”。

徐州琴书的基本句式为七字句,可以加三字头和衬字。主要曲调为〔凤阳歌〕(也叫作〔四句腔〕)和有快慢之分的两种垛字板。在艺术风格上,北路徐州琴书高亢奔放,东路琴书文静委婉。徐州琴书在唱腔和伴奏乐器等方面与山东琴书基本相同,只是方言语音有异。徐州琴书传统曲目有《张廷秀赶考》、《李双喜借年》、《金钱记》、《罗衫记》等。新编曲目有《邱少云》、《雷锋与战友》和《张羽煮海》等。

“太阳出西落在东,满天月亮一颗星,天上无云下大雨……”

彭城广场上一位老人气韵悠扬的演唱,吸引不少市民驻足。这是徐州琴书名家魏云彩冒着高温在为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徐州琴书作宣传演唱,他希望徐州琴书得到更多的社会关注。

徐州琴书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演唱韵味独特,艺人坐中间打板击琴,伴奏者列左右。唱词源于百姓日常生活,多为家长里短,所以唱琴书又叫“唱针线筐”,流传下来的传统曲目有《张延秀赶考》、《猪八戒拱地》等。他刚演唱的曲目叫《颠倒话》,就是颠倒着说唱日常天气变化。他说,琴书是起源并根植于民间的一种传统曲艺,可眼下,知道、听过徐州琴书的市民已不多。

徐州姑娘朱蕾艳是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一名研究生,她暑期实践的课题是:徐州琴书。然而,根据她和同学们几天的忙碌,收回的调查问卷却让她大吃一惊:在接受调查的市区400名市民中,80%“不了解琴书”,30%“根本就不知道琴书”,仅20%“看过琴书表演”。对于“不了解”琴书的原因,受调查者表示“没机会接触琴书”,而“如果有琴书演出,是否会去看”时,九成人“一定”会看。“徐州琴书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如此低的知晓率和群众基础肯定不利于她的传承和发展。”

“目前,唱琴书的都已40多岁了,后继乏人啊!”今年62岁的魏云彩童年就结缘琴书,一辈子都从事琴书表演,是徐州琴书的当代传人,徐州琴书的现状让已正式退休的他忧心忡忡。

从事琴书演唱的“大本营”是市歌舞团曲艺队,7位演员中6位专业琴书演员,其中包括已退休的他,其他5人都是他的第一代和第二代徒弟,年龄都已超过40岁。虽说他也收了8名第三代徒弟,可由于种种原因,目前这8名徒弟还都是“业余演员”。

刚刚公布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曲艺类项目中,江苏共有三大曲种入选,分别是苏州评弹、扬州评话、徐州琴书。然而,另两个曲种在当地的号召力和影响力,徐州琴书远远不及;就连同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徐州梆子、徐州柳琴戏,也比徐州琴书“有名”得多。

究其原因,魏云彩认为并非群众基础不好,而是发展受到了制约。他说,在大大小小的演出中,徐州琴书很受老百姓欢迎,说学逗唱、诙谐幽默的表演往往掀起演出的热潮。可由于没有剧团、没有演出场地、人手只够编排一到两个节目,所以只能在一些晚会、团拜会中“凑数”,导致受众低,演出少。而梆子戏、柳琴戏都有自己的独立剧团,可经常进行一些专场演出,通过市场运作得到更好发展。比如苏州评弹,在当地,不仅有独立的剧团,还有研究会、评弹学校,有专门的分管机构,鼓励到各地演出,演出超过一定的数量,政府有奖励。

谈起徐州琴书,魏云彩有两个心愿:一是有关部门能加大关心和扶持,有一个小型剧场,演出多了,技艺自然进步,才能吸引更多观众,进入良性循环。二是要后继有人,一代代传承下去。

具有三百余年悠久历史的徐州琴书与苏州评弹、扬州评话并列江苏省三大曲种,其名称系从“唱唱儿”、“唱曲儿”、“拉丝弦”、“唱洋琴”等衍变而来。旧时是民间艺人用来谋生的说唱形式,在街头巷尾、乡场集市,拉开场子就能唱。流行于徐州以及山东南部、河南东部和安徽东北部,经过北京、上海等地唱片社灌制唱片和磁带后而流传到全国,备受广大群众喜爱。

徐州琴书由丝弦发展而来。清朝同治年间,睢宁县庆延举拜宿迁扬琴艺人李义成为师,将扬琴艺术引入丝弦。抗日战争时期,富豪商贾星散,堂会骤减;农村与城镇的业余玩友与半职业艺人,为了谋生先后转为职业艺人。他们对原来“丝弦”中的曲调繁杂、板眼规正、文词雅驯、一唱三叹的百余首音乐曲牌删繁就简,经多次蜕变,最后形成以慢板和流水板相结合为主体,一把坠胡、一架扬琴,“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嗨哟”,以说唱中长篇曲目为主,并加强手、眼、身、法等艺术手段的运用,群众称之为唱扬琴,并逐渐形成高亢奔放、朴素端庄的上路(丰、沛、萧、砀山四县),文静委婉、华彩流畅的下路(邳、铜山、睢宁、宿迁四县)不同的艺术风格。

解放战争时期,徐州琴书艺人由解放区的人民政府组织起来演唱新曲目,为革命战争服务。1948年冬,随着淮海战役的开展,琴书艺人从四面八方云集徐州,当时有演出场地八十余处,五百余名艺人演出,出现了“街头巷尾有琴声,大人小孩会哼哼”的热闹景象。

1951年,徐州市曲艺队成立,1953年经省文化局批准为民营公助性质曲艺团体。曲艺队以唱扬琴的艺人为主,有杨四喜、崔金兰、崔金霞、邢培生、丁兰英等人。后发展到有十二档琴书可以同时登台,扩大成为有七十余人的曲艺团。

徐州琴书源远流长,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北京李声振《百戏竹枝词》载:“徐沛伎妇,以竹鞭缀金钱,击之节歌,其曲名[叠断桥],甚动听。行每覆蓝帕,作首妆。”育婴堂是徐州知府佟国弼于康熙三十九年兴建的徐州社会慈善事业机构。幼婴达学龄后,重点教习其拉、打、弹唱与工尺谱。学成出师,便沿街卖唱,声情并茂的,可应富豪商贾的堂会。

同治年间,睢宁庆廷举从宿迁洋琴艺人李文成为师,成为北门(亦称“柴门”)门徒。庆传徒众多,为后来徐州琴书崔氏家族之始祖。自此,“丝弦”和“洋琴”的名称同时在徐州地区流传,但民间仍统称“丝弦”。

民国初年,育婴堂解体,盲艺人先后流人市区及四乡分散搭班演唱。

抗日战争期间,兵荒马乱,富豪商贾星散,堂会骤减;同时,农村与城镇的业余玩友与半职业艺人却先后转为职业艺人。为谋生,这些艺人1流向穷乡僻壤分散活动。他们对原来“丝弦”中的曲调繁杂、板眼规正、文词雅驯、一唱三叹的百余首音乐曲牌一时难以驾驭,就对曲调删繁就简,尽量编演长篇大套的曲(书)目,以适应演出需要并减少流动。经过众多艺人的加工创造,从基本定型的丝弦母体中经多次蜕变,最后形成以“凤阳歌”、“垛子板”相结合为主体,以说唱中长篇曲(书)目为主的琴书。此时的代表性曲(书)目有《张廷秀》、《双锁柜》、《金钱记》和小段《卖油郎独占花魁女》、《朱买臣休妻》等,并先后出现了张宣琴、刘学义、杜济清、周瑞祥、耿永正、姚来贡等名家。

解放战争期间,琴书艺人被当地人民政府组织起来演唱新曲目。1948年冬,随着淮海战役的开展,解放战争战线南移,琴书艺人从四面八方云集徐州,是时各种演出场地有80余处,有500余艺人轮流演出,出现了“街头巷尾有琴声,大人小孩会哼哼”的普及局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琴书得到了进一步发展,1956年正式冠以地名,称“徐州琴书”;为培养新人,徐州地区戏剧学校于此时成立,专设曲艺班,后师生悉数并入徐州市曲艺团,演员由40余人增至70余人,有12档琴书可以同时登台。在这前后,琴书演员邢培生(桂新)、崔金霞(女)应聘于天津人民广播电台播唱琴书《月唐》;邢培生的两个女弟子罗永香、罗永爱姊妹定居于河南洛阳演出;崔金霞还先后受聘于江西省歌舞团、淮北市文工团、大庆曲艺团演出和执教;丁兰英(女)、徐教明参加江苏省曲艺团;崔金兰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前线歌舞团;部分演员流动至西安、银川及边远地区演唱,扩大了琴书的影响。1964年,徐州琴书《王杰颂》在徐州参加“王杰专场”演出,连续客满69场。

“0”开始,琴书停演,书场关闭,徐州市曲艺团被撤销,多数演员改行、转业、下放,部分演员并入新建的徐州市歌舞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挖掘、记录的传统书目及资料均被毁。

1979年,徐州市曲艺团恢复建制,琴书艺人返团演出、任教。1980年前后,琴书老艺人先后应各地音像出版部门邀请,分别灌制了以中长篇部头书为主的盒式磁带与唱片,历时3年左右。

徐州琴书在形成过程中的特点为:音乐性减弱,故事性增强;音乐曲牌,由多变少;文学体制,由短变长;演出组织由大变小,并加强手、眼、身、法等艺术手段的运用。所使用方言,由于历史上有上下路之别,“上路”即“上四县”(丰、沛、萧、砀山),“下路”即“下四县”(邳、睢宁、铜山、宿迁)。上下路在语言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积淀日久后,琴书亦音随地改,逐渐显示出上下路不同的艺术流派风格。“上路”琴书顶板唱法较多,字重板实,朴素端庄,板眼规整,破格小节极为罕见;“下路”琴书以闪板唱法为主,板后吐词格外显得词清曲秀,华彩流畅。

徐州琴书表演形式多样,有单人唱、对唱、三人坐唱和多人联唱等。唱腔也很丰富,除“四句腔”、“剁子板”等板式外,尚有《叠断桥》、《满江红》、《上河下河调》、《呀儿呦》、《银纽丝》等数十个曲牌。演员演唱时,可以根据唱词的内容及语句格式不同而自由运用。

推荐徐州市更多民俗文化
你可能对下列曲艺也感兴趣:
徐州市导航

下一篇:长阳南曲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