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江西省 > 景德镇 > 乐平
古戏台营造技艺

古戏台营造技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古戏台营造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古戏台营造技艺(第四批国家级)

古戏台建筑技艺是乐平民间乡土建筑中一项重要的传统技艺。在古戏台建造传统技艺中,主要由锯工、大木工、小木工、雕工(以木雕为主,也有砖雕、石雕)、泥工、漆工、绘画工等通力合作,各尽其能,共同完成一座戏台的制作。戏台采古典牌楼式样加以雕镂、敷金与彩色,取穿斗、抬梁混合架构辅以抱檩、穿枋等,使得戏台“建筑奇巧复杂,装饰豪华艳丽”。戏台由下部宽大的台基、中部的墙柱结构和上部巍峨的屋顶三部合成,形成庑殿厅堂立面形象;戏台主要部件、构件有油梁、狮子枋、八字枋、月亮枋、斗拱、雀替、狮撑、悬柱、吊钵、吊篮、屏风和花格窗棂等。在古戏台建造过程中其雕塑最为关键并有着其独自的特色:一是雕塑种类齐全,浮雕、平雕、阴刻和镂雕皆备,极少二次打磨,刀痕清晰有力,质感亲切;二是突出浮雕,特别是油梁和狮子枋浮雕深达2-3寸,以便民众远视和仰视,立体感强,栩栩如生;三是雕塑内容丰富,以戏文人物为主,花鸟风景为辅。

迄今,乐平现存明清以来的400多座古戏台,每年仍接纳赣剧演出和其它剧种演出1000余场,彰显乐平古戏台建筑技艺的传承。

乐平,位于江西省东北部,地处南昌、九江、景德镇的金三角地带,素称“赣剧之乡”,是赣剧的发源地之一。自古以来,物阜民悍,文风昌盛,尤以乐平之东南乡为烈,各大姓械斗不断,攀比之风不绝。随着戏曲的不断发展和攀比的持续高涨而兴起的古戏台遍布城乡各地,明朝至今,长盛不衰,乐平,也被称为“中国古戏台博物馆”。(吴炳黄,乐平古戏台研究,江西师范大学2009硕士论文)

早在4-5万年前,乐平境内就已有了人类打制石器的文明曙光,而遍布全境的先秦文化遗址发现有20余处。秦代之后,乐平农耕经济的发展一直走在时代前列。东汉光和元年(178年)置县,因县治南临乐安河,北接平村,故名乐平。元代以降,乐平已然杂剧盛行,立足江西本土的元代杂剧家赵善庆,乐平赵家湾村人,其《醉写满庭芳》、《骊山大德舞》等八部杂剧,被世人誉为“蓝田美玉”、“佳者足追张小山,马致远”。有了戏曲剧目,就会有演出戏台。入明之后,江南一些宗族制度比较发达的地方,纷纷“联宗立庙”,并在庙堂里附建戏台,以敬祖娱神,教化族人。于是,一种永久性的用砖、木、石材构建的戏台,在伴随着祠堂庙宇的兴起中于乐平应运而生。

首先,乐平具有丰富的建造戏台所必须的木材物产,尤其是樟木资源“甲于他邑”,这种阔叶树材质较硬,刨削后表面光泽好,纹理美丽、耐磨,主要要用于小木作。这种良好的自然环境也为乐平古戏台建筑技艺的产生和发展的提供了优越条件。

其次,由于民众喜爱戏剧,建造戏台演戏就成了他们代代相传,自娱自乐的娱乐方式。在乐平农村有这样的俚语:“三天不看戏,肚子就胀气。十天不看戏,做工夫没力气。一个月不看戏,见谁都有气。”可见,乡民的精神所求、戏瘾之重。也正是因为有了如此众多的戏迷,才使得400多座戏台笙歌不断,锣鼓铿锵,才使得乐平的乡风戏俗日久弥新。

第三、攀华宗,打械斗的风俗促进了乐平古戏台的发展。乐平农村,几千年来始终保持着氏族宗法血缘传统,聚族而居、同姓一村,这种传统又通过宗谱和祠堂不断得到强调和巩固,戏台的出现也是这种传统外化形式。乐平人对宗族血缘看重和依赖,有关宗族的荣耀,小到添丁进口,大到升官显耀,便只有通过戏台向外界尽情地展示。没有一座庄重雄伟的戏台来举行隆重的仪式,是不可想象的。因此,乐平古戏台的兴起是以乐平强大的宗族势力为后盾的,又通过宗族间的互相攀比而不断发展的。

目前已知的有记载的乐平古戏台最早见于明代,这源于弋阳腔的发展和影响。乐平现存最早的戏台是明末崇祯年间的涌山村昭穆堂戏台,这是一座祠堂台。明末清初,在祠堂中多建造戏台,这可能与当时的统治制度有关。嘉靖年间,“许民间皆得联宗立庙”圣旨颁布后,一些聚族而居的宗族,纷纷兴修宗祠神庙,作为“庙貌增肃”之一部分—戏台便借机进驻祠庙,成为一族或一村人民敬神或节庆活动的重要场所。此时的戏台,整体高度不得超出祠堂正厅外,甚至是色彩、文字,也只有祠堂正厅可以享用,戏台则不得配之,因为此时“戏曲和礼乐教化的结合同时也使得戏曲和神庙祭祀的关系更为密切,戏曲因此反而更难获得独立的发展空间,戏台依附于神庙的地位在某种程度上说也更难发生改变”。于是,乐平的建造者就在戏台的牌楼取样,梁柱选材,雕刻技法上竭其所能,追慕戏台的气势宏伟与做工精美。

到清嘉庆、道光的时候,乐平戏台的建造,开始出现裂变:戏台开始从祠堂中剥离出来,其空间格局是戏台与祠堂大门相互正视,中间隔一空旷看场。这样一来,戏台就不再附属祠堂,而是独立于祠堂之外,成为主体建筑的戏台。裂变的结果是除了一部分仍恪守传统在祠堂内造戏台外,出现了一批身附魂离式的双面台和身离魂附式的、身离魂离式的万年台。身附魂离式的戏台,打破了中国古戏台建筑以往坐南朝北,面向主殿的规制,实现了从娱神到娱人的过渡性转变,使乡村戏台真正成为公众娱乐场所,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身离魂离式的万年台,戏台对面既没有神庙也没有祠堂建筑,是现代戏台的先驱。

晚清民国时期,虽然社会动荡不安,乐平戏台仍兴建不止,不过,此时乐平戏台建造的不少,创新的却不多。

推荐乐平更多民俗文化
你可能对下列技艺也感兴趣:
乐平导航

下一篇:浮梁青狮白象灯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