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开春节
贺州市本地人以农历二月初二为“开春节”,这天各家各户备筵席,招待前来“越来越旺”的客人。以黄田镇最为热闹,节日当天全镇大街小巷张灯结彩,并有舞狮、舞龙、跳舞、唱戏、抢花炮文艺-等丰富的文化活动,家家宾客盈门酒席丰盈。
至今,客家后嗣秉承祖籍文化特征,凡遇二月二便要举行“穿龙尾”活动,即用谷草、麦秆、彩纸、篾条等材料扎成龙形,以高昂的龙头、雄健的龙尾造型,分别悬在广东馆(南华馆)及祠堂的屋脊上祭祀,以祝贺龙抬头节。如今时届二月二,不少客家人照例或用水或用灶灰在地上画龙形,嘱咐小男孩这天理发,祈愿发蒙的娃娃沾龙之灵光。其讲究的俗信妇女尚在这天不纳针缝衣,蕴意“勿刺伤龙眼”。节令是日,客家人必食挂面,名曰“龙须面”;啖元子,谓之“苍龙蛋”;吃黄豆,称为“嚼蝎子”,无不显现龙之饮食文化。
溯源龙抬头节,至今仍说法不一。但客家人将二月二作为新一轮农事活动的复始,此乃客家先辈在惊蛰与春分两个节气中,臆测此间是“龙”的活动规律。惊蛰乃“蛰虫惊而出”,作为鳞虫之长的“龙”,无疑更循此规律活动。二月二的时间处在惊蛰与春分之间,于是龙在惊蛰苏醒,至二月二抬头,到春分登天。在对科学不发达的当时,便是顺其自然的认识罢了。在互相的愿望下,龙在世俗信仰中,被尊为上苍兴云布雨的神灵,而早春时有无雨水与年成好孬、民生衣食大有关系。正所谓:瑞雪兆丰年、春雨贵如油。故“龙”能否按时抬头,登天降雨,自然是民众祈盼。
年复一年,沉浸在龙抬头节的客家人,以祭祀呈祥纳福的神灵之龙,祈盼风调雨顺,衣食丰足。又,交流农具,互赠瓜豆种子,乃是相沿早期农耕文化之缩影。至今山丘梁子仍流传农事民谣:二月二,龙抬头;大囤满,小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