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山文化
后山文化为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易县位于河北省西部,太行山东麓,华北平原西北边缘。后土文化主要分布在距县城14.6公里的后山(又称洪崖山)上。后山山势险峻,气候温和,植被丰厚,风光秀美,有“洪崖秋色”、“洪崖积雪”之美景。
易县后土文化影响广泛,每年农历3月15日前后,来自国内十余个省市的数十万的香客、游客到后山拜神、祈福、还愿,形成了一道特色鲜明的民俗文化事象。
后土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专家考证,易县后山是5000年前黄帝部族由西北高原东迁后聚居、生活、祭祀之地。黄帝统一各部落后,虽建都于今涿鹿县矾山,但后山是其近畿和家庙祖祠所在地,仍把重臣留在后山,掌管祭祀等事宜,形成了最初的后山庙会,其内容是帝王诸侯举行祭天、封禅、祭祖等活动。到了汉朝,后山庙会有了新的传承与发展,在民间至今流传着“后山奶奶救刘秀”等故事。明、清朝对后山庙进行了大规模修缮,规模不断扩大。“文革”时期后山庙遭到了严重破坏。
易县后土文化具有较高学术研究价值,已引起24个国家的专家关注,美国、英国、日本、韩国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南开大学的多位学者开展了相关研究。
由于后土文化缺乏详实的史料记载,急需对后土文化特别是先秦时代以前的历史渊源进行深入考证。随着大量与后土文化相关的民间花会和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