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甘肃省 > 庆阳市 > 环县
环县窑洞民居文化

环县窑洞民居文化

环县属于黄土高原腹地,窑洞属于中国窑洞的陇东窑洞区。它起源于古猿人脱离巢居而“仿兽穴居”时期。后经上百万年的发展变化,由穴居变成独特的窑洞。窑洞的历史可追溯到四千年前。四千年前,先祖们就利用黄土特殊的地质结构取穴构屋,建设窑洞村落,发展农牧业生产。远在夏商时期,周人先祖10多代人就生活在这里。他们挖建的土窑洞遍布全县山塬谷地,密密层层,窑洞村庄鳞次栉比。《诗经》称其为“陶复陶穴”,并有记载,周文王的祖父古公璮父就依穴居住,此穴就是窑洞之先驱。陶穴,即下沉式的地坑庄院;复穴,即坡崖半敞式庄院。西汉时,窑洞的造型发展和内部设置更适合人们居住,比如烟洞、灶台都很讲究,利风利烟,窑洞内不再被烟尘熏染。唐宋时期,窑洞种类增多。各个窑洞作用也有了分工,就一个窑洞家庭讲,有客屋窑、灶房窑、畜圈窑、放柴窑等。修窑庄一般在避风向阳地方修建,避湿就干,避阴就阳,使窑洞居室有了很大进步和改观。此后,数百户、数千口的窑洞村落大量出现。明清时代,窑洞以安全、舒适、文明为目标向前发展,高大的围墙将一群窑洞围了起来。环县窑洞星罗棋布,多达15万孔,占居民住宅的98%。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的居住条件有了很大改善,许多人开始走出窑洞,修建砖瓦房。但是在全县还有将近95%的农民仍然住在窑洞里,迷恋窑洞生活。近年来,部分农民虽仍然住着祖辈们留下来的窑洞庄院,但窑洞的面貌也发生着变化:一是门面窗户增加,并且装上了玻璃,使窑内光线更充足,更明亮;二是窑口外圈或崖面用青砖砌衬,使窑洞更加坚固;三是窑内墙壁、窑掌用白灰刷新,地面用砖或地板砖砌衬,防潮防鼠,清洁明亮;四是一些新式高档家具如电视机等搬进了窑洞,给古朴的黄土窑洞增添了现代化的气息。

环县农民居住的窑洞基本上都是土窑洞,只是近年出现了少数砖箍窑。人们在能挖窑的地方,挖上一个高3米左右的拱型大洞、垒上山墙、开上门窗,窑内靠山墙筑一火炕住人,这便是窑洞居室。这种窑洞省工省料,一般农民都能修得起。窑洞有高窗和门道,便于上下空气对流,也可随时关闭保暖,可谓冬暖夏凉,四季舒畅,古人赞美这里的窑洞曰:“远来君子到此庄,莫笑土窑无厦房,虽然不是神仙地,可爱冬暖夏又凉”。窑洞庄籍种类很多,有方面庄、罗圈庄,窑洞有明庄窑洞、地坑院窑洞和箍窑。明庄窑:也叫崖庄窑,包括方面庄和力圈庄,它一般是在山畔、沟边、城墙,利用崖势,先将崖面修齐,然后修庄挖窑,窑洞孔数依《易经》阳数为依据,有一庄三窑的和五窑的,也有五只以上的。这种窑洞是环县最为普遍的一种窑洞。地坑院窑:这种窑都在平塬大坳上修建。先将平地挖一个长方形的大坑,一般深5至8米,将坑内四面削成崖面,然后在四面崖上挖窑洞。并在一边修一个长坡巷道或斜洞子,直通原面,作为人行道。这种窑洞实际是地下室,“冬暖夏凉”的特点更为明显,但由于消耗人力、财力较大,环县不太常见。箍窑:箍窑一般是用土坯和麦草土黄泥浆砌成基墙,拱卷窑顶而成。窑顶上填土呈双坡面,用麦草泥浆抹光,前后压短椽桃檐,有的人还有上面盖上青瓦,外看象房,内看是窑,这类窑洞越来越常见。

窑洞按用途细分还有很多种,如为防盗,有正窑上面再打个小窑名曰高窑;在窑内一侧再打个能藏东西的小窑名叫拐窑;若因窑小,在盘炕的地方将窑膀加宽四五寸,叫做炕窑。住家窑洞因用途不同,置中间者叫正窑或客窑,两边的叫边窑,还有厨窑、羊窑、牛窑、柴草窑、粮窑、井窑、磨窑、车窑等。

信息来源:中共环县委对外宣传办公室

推荐环县更多民俗文化
环县导航

下一篇:环县道教音乐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