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河北省 > 石家庄市 > 灵寿县
灵寿青铜器制作工艺

灵寿青铜器制作工艺

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灵寿青铜器制作工艺为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青廉村最早铸青铜器皿的是王三妮的老爷爷王老宗,王老宗跟何人学艺不详。王三妮的爷爷王拴柱15岁时跟父亲挑担走街串巷生火打铸铜壶、铜盘、铜勺、铜鞋扒子、铜烟锅、铜铺手、铜蜡台之类器物,20余岁就掌握了老爷爷的全部技术。王三妮的父亲王吉忠19岁跟其父王拴柱学铸铜手艺,解放后王吉忠因在生产队劳动而放弃了铸造铜器。为不使祖辈的铸铜工艺失传,同在生产队工作的王三妮开始自己筑炉化铜、和泥打型学习铸造铜器,并把父亲的各种技术工艺都记在了心里,以待研究发展。改革开放后,父亲去世了,王三妮在自家庭院内垒起了化铜的炉子进行铜器铸造。

灵寿青铜器制作工艺主要分雕刻腊型、涂壳制范、脱腊、烧烤型壳、化铜浇铸、清砂、打磨、抛光等生产工序,并由过去的铸铜壶、铜勺子、铜烟锅、铜铺手、铜蜡台逐渐发展成铸造各类工艺品、摆件。石腊造型制模替代了古老的工艺胶泥制模,用卜力胶水、石英粉、石英砂制壳作范代替沙土制范。先用石腊雕成器物模型,再用卜力胶水加石英粉调成粥样浆糊刷在雕好的模型上,涂撒上石英砂,经过硬化、晾干后,再涂卜力胶水、撒石英砂,象这样反复数次,模型里外就形成一层厚壳,拨出倒口将壳内的石腊蒸出,这时壳内的腊型就变成了空间,再将空壳装入窑内烧烤至800度左右。出窑,将化好的铜液倒入型腔内,冷却后把型壳砸掉,腊型变成了铜器,再进行清砂、打磨、抛光,就成为一件光亮的青铜器艺术品。这就是古代所说的失腊法,这样的铸法不管器物多么复杂都能一次性铸成。2006年,党和政府给全国农民免去延续了2600年的农业税后,王三妮为了感恩,自掏腰包铸了一尊“告别田赋”鼎,轰动了全国,现“告别田赋”鼎由国家农业展览馆收藏。2008年,王三妮又铸了一尊“恩惠鼎”,上面记述了党和政府对农民的十项惠农富民政策。2009年,王三妮以古法和新工艺相结合,用坑埋型壳法、地炉化铜法铸出了重两吨、高两米的“中华尊”。2010年,她又用同样的方法铸成了高两米、重两吨的“五千年文明尊”。

灵寿县青廉村青铜器制作工艺以新老工艺相结合,将雕刻造型、涂壳制范融为一体,又因其铸造过程为纯手工完成,产品倍受文人墨客雅士欢迎。

推荐灵寿县更多民俗文化
你可能对下列工艺也感兴趣:
灵寿县导航

下一篇:井陉窑传统烧制技艺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