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县武秧歌
祁县武秧歌为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祁县温曲武秧歌是在祁太秧歌向戏剧化发展过程中派生出来的一个小剧种,它既不属于梆子戏,也不像秧歌剧,而是祁太秧歌和武功拳术有机结合的一个艺术品种。温曲武秧歌的主要表演手段是武打套路,剧目大都是取材于我国古典名著《水浒传》的武戏,由艺人自编自演,表现见义勇为、为民除害的英雄人物。
武秧歌始于明代万历年间,村人贺朝奉学得精湛的拳术,并把武功融于舞蹈程式中,作为一种社火表演形式流传至今。清嘉庆年间,武秧歌逐步向舞台化发展。道光年间,“同乐社”正式上演《清风岭》等十几个剧目。新中国建立后,温曲成立了“劳动人民俱乐部”,上演了武秧歌《白水滩》等十几个剧目。
武秧歌表演注重实打,与戏曲中虚拟化的程式套子不同;唱腔采用祁太秧歌的曲调稍加改革进行演唱,有的剧目全剧没有一句唱腔,全部是念白;武打场面的音乐伴奏,采用中路梆子的锣鼓经,如“四股头”、“五锤子”、“七锤子”、“乱家具”等;脸谱近似中路梆子,服装全部“小打扮”,不顶盔按甲;武打道具全部是真刀真 ,不使用戏曲中制作的道具;代表剧目有《吃瓜》、《卖艺》、《翠云楼》、《神州会》、《昊天关》、《木兰从军》等。
信息来源:山西省政府办公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