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贵州省 > 黔东南州 > 榕江县
榕江侗族服饰

榕江侗族服饰

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榕江侗族服饰为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榕江侗族服饰是贵州南部侗族服饰的典型代表。从结构和风格来区分,主要有七十二寨侗族服饰、四十八寨侗族服饰、苗兰宰荡侗族服饰、三宝侗族服饰和天甫侗族服饰五种。其中七十二寨侗族服饰和四十八寨侗族服饰以色彩艳丽,工艺精巧,图案优美,赏心悦目而久负盛名。榕江县位于贵州省东南部,都柳江中上游,地处黔东低山丘陵南部,雷公山东南部坡麓地带;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西北部,为浅切割低山山地,县内北有雷公山,南有月亮山。东靠黎平、从江,南连荔波,西与三都、雷山接壤,北与剑河县毗邻,总人口约32万人。境内有侗、苗、汉、水、瑶等17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4.38%,其中侗族人口最多,占全县总人口的38.38%。榕江县境内河流分属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以珠江水系为主。榕江侗族大多聚族而居,多数村寨依山傍水,也有少数村寨座落山上。住房多为干栏式吊脚木房,寨中建有鼓楼,溪流上建有花桥。鼓楼是侗寨的标志,是侗家人- 议事、娱乐的公共场所。榕江侗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其中包括创造了独具民族艺术特色的侗族服饰工艺文化。

榕江侗族按其居住地域分为七个支系:居住在车江大坝周围及寨蒿、平永、八开三条大河两岸的侗族称三宝侗;居住在乐里、本里、保里、往里、瑞里、仁里、及平阳乡的羊社、列辰、俾友、归备、硐里,平永镇的平寨、柳兴等寨的侗族称七十二寨侗;居住在寨蒿八妹河、色边河一带的侗族称四十八寨侗;散居在平永镇、忠诚镇、寨蒿镇交界地带的田塝、俾堵、扣麻、田坝等地侗族称天甫侗;居住在栽麻、加利一带的侗族称苗兰、宰荡侗、居住在朗洞长寿、平地、宰练、宰林、羊全、九董,以及乐里归洛,两汪元姑、元帅、傍勤、乌计等地的侗族称四寨侗;居住在城南三江口下游都什、八吉、腊亮一带的侗族称下河侗。

侗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民族,从民间传说中,侗族先民们很早就用一种手摇纺车纺线织布,开始了原始的纺织业,他们采用野麻纤维,织成布匹,缝制衣服。据资料载:“北宋时靖州等侗族地区纺织的斑细布、白练布、白绢等均负盛名,有的成为进奉朝廷的贡品”。可见,当时侗族纺织文化已发展到一定高度。而侗族服饰,又以绣工精巧著称。在唐宋时期,侗锦就以其花色精美被人们赏识。《柳州府志》说侗族“卉衣鸟语”。《镇远府志》道:“女则自织自染,袖以彩绘绣”。而在明弘治《贵州图经新志》记载,当时黎平府属于“侗人”,“女人之衣,长裤短裙……刺绣杂文如绶,胸前又加绣布一方——织花细如锦”。到清代,侗族妇女自纺自织自染的“侗锦”、“侗布”已闻名于世。康熙年间,胡奉衡的《黎平竹枝词》就有“峒锦矜夸产古州”,“松火夜皆诸女伴,纺成峒布纳官租”之句。

榕江侗族服饰从结构和风格来区分,主要有七十二寨侗族服饰、四十八寨侗族服饰、苗兰宰荡侗族服饰、三宝侗族服饰和天甫侗族服饰等五种。其中七十二寨侗族服饰和四十八寨侗族服饰,较完整地保持了原生态传承风格,具有代表性。榕江七十二寨侗族女盛装:侗族女盛装主要由外衣、内衣、围腰、百褶裙、腿套、绣花鞋、银饰等组成。

外衣:为大袖右衽宽衣,下摆呈弧线形,滚口圆领。衽袖均为宽边大滚,银毫作扣。布料为自制- 色棉布(侗称“明亚”)和白、蓝、红、绿缎子布料。胸襟上段正方形,斜段荷叶形,精绣各种图案,不拘一格。用黑缎子衬底,粉蓝色布滚边镶线,中绣龙、凤、鱼、云钩、卷草等。下以蓝干花片作边。图案中龙蜷曲腾跃,凤张嘴欲鸣,鱼跳龙门,浪卷云舒。构图自由奔放,线条流畅,色彩华丽,形态生动。宽袖大滚边是单独绣制的彩筒绣套,套订花袖口之上,便于拆放和更换,一件衣服可套换多种彩筒绣套。图案分成两部分,内侧黑缎衬底,粉蓝色线条镶边,黑白分明。外侧红、绿缎衬底,满绣龙、凤、鱼、蝴蝶、梅花、宝葫芦等。中间以如意云钩为界。图案造型生动,设色鲜艳,美丽爽朗,层次分明。

内衣:内衣同为大袖右衽宽衣,一般为黑、白色棉布,不作任何装饰。冬时添羊毛夹衣,下摆长出外套二寸,让白羊毛露出衣外作点缀,勾勒出耀眼的轮廓线,显得雍容华贵,代表穿者富有殷实的地位。

围腰:围腰长方形状,长1.5尺,宽1.2尺,腰带2.3尺长(红、黄、兰色均有),带头是六寸长箭头状彩绣片,双面绣三条龙,云钩作边相隔,彩线银线镶边,带头坠彩珠(银珠或玻璃珠)龙胡须。围腰衬布用自制- 色棉布和绿、蓝彩缎,满绣图案,是盛装繁褥多彩,耀艳之处。其花纹图案一般分为上片花边, 四边,内围三边和中间大花四个部分。上片花边长方形,荷叶形底。图案以龙、凤为主,配有蝴蝶、孔雀、鸳鸯、宝葫芦、梅花枝、卷草等。 四边四条形,上角为如意云钩三角图,两边鱼尾造型,下边锯齿条形,内绣龙、凤、蝴蝶、卷草等。内围三边三条形,以鱼造型重复排列组合,内绣双龙抢宝,亦有凤、鱼、梅花、卷草等不规则纷落其间。中间大花四方形,上三只大蝴蝶造型,内绣龙、凤、鱼等,正中蝴蝶(第二只),坠银珠或玻璃珠,珠下吊龙胡须。须下两条大鲤鱼跳跃造型,鱼身饰订金片。左、右、底三方金黄如意云钩造型,穿订亮珠。

围腰整个图案层层叠叠,虽满地铺陈,但纹样清晰,层次感强。云钩、鱼尾、荷叶、波浪造型别致,富于变化、和谐统一,突出了龙凤呈祥、鱼欢鸟鸣的主题,充满喜气洋洋,雍容华贵的气息。

百褶裙:裙子以长到膝盖为准,一般长1.3尺,围2.6尺,- 色,用布约6米,柔软飘逸,富裕人家在裙子下端吊小银珠作饰。

腿套:穿套小腿上,- 色,一般用自制棉布自缝而成。长度是从膝盖下套至脚踝处,腿套无绑带,用彩绣套作箍。绣套高4寸,蓝、绿缎子为底。分两部分,上部分宽,绣龙、凤戏于云花之间;下部分窄,绣梅花、卷草,亮片点缀,一丝不苟。

花鞋:花鞋为蹋跟钩鼻绣花鞋,形象独特奇异,小巧玲珑。鞋面两边帮上绣各种卷草、花卉、小鸟、蜜蜂等,图案形式多样,美观诱人。

银饰:银饰是盛装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七十二寨侗族银饰,大多数系祖传。主要有银梳子,银耳环、银项圈、银花、银链、银手镯、银戒指、银扣子、银珠等。

七十二寨侗族盛装,主要是侗族女青年在过年、吃新节、看斗牛、踩芦笙或踩歌堂,以及走亲访友等社交活动时穿戴,活动结束回家后,马上把盛装折好收藏。每个女青年至少有1套盛装,多者达十余套。没有盛装的姑娘,是不敢去参加踩歌堂等社交活动的。因此,无论家庭贫富,都要为女儿缝制一套盛装。

四十八寨侗族女服饰:四十八寨侗族女服饰分为盛装和平装两类,它们各有不同的装饰特点和生活用途。特别是盛装,更是独具本民族的艺术特色,保留和传承了大量的原生态文化信息。盛装由外衣、胸巾、内衣、披肩、围腰、飘带(后围腰)、百褶裙、绑腿(裹筒)、花鞋、银饰构成。

外衣:为短大袖直衽宽衣,滚口圆领,袖仅齐肘部,胸襟、袖大滚花边,银毫为扣。布料除自制棉布外,也用缎料。有的做夹层。紫蓝色、墨蓝色,用彩带束腰。外衣彩带长4尺,用自产自染纱线编织,黑色的菱形、米字形图案,红、黄、绿色边线。胸襟图案5寸宽,分三个部分,右边深色布料为底,玫瑰色、柠檬黄色布滚边作线条,订布扣。中间满绣,红绒布作底,图案有龙、凤、元宝、犀牛、牡丹、云钩等。左边图案是手编彩带,红底蓝白边,黄色、绿色几何图形。精美而朴实,烘托主体图案更加突出。大袖图案做成绣套套钉在大袖上,由绿色缎面,平绣花边,辫线穿绣组成。线条清晰,层次分明,图案有宝塔(有的称为庙)、鱼、龙、卷草等。外衣还有做成敞胸三叶长衫,滚边圆领,小袖上订绣套,紧身,拿腰,飘逸胸巾:(又称胸卡、肚兜),菱形,编织彩带镶边,自染棉布,黑、蓝、紫色均有。颈口为倒三角造型,图案为编织花片镶边,辫绣对称凤凰,红底。两条编织带垂挂背扣,布带系腰。夏、秋季作内衣穿。

内衣:内衣有单层和夹层两种。长细袖右衽紧身衣,滚边圆领,衽处无装饰,色深。穿着时袖口超出外衣大袖5-6寸,袖口上小绣套,图案造型相同,内容稍有变化。整个衣袖形成多层次、多重叠,给人以厚实、庄重之感。

披肩:披肩圆形,内圆为红底辫线穿织图案,红、绿、蓝、黄四龙抢二宝,云钩环绕。外为穿珠连接,如意云钩造型,单钩和双钩依次排列。图形内容丰富多彩,有跳鱼、飞龙、展凤、石榴、歪桃、柿子、蝴蝶、犀牛、画眉、凤穿牡丹等等,银线镶边,钩头吊玻璃珠彩须。

围腰(前):围腰长方形,长2尺,宽1.4尺,有4根编织腰带,靠边两根长3.2尺,蓝、白色图案。靠里两根长2尺,红白色图案。腰带头均为如意云钩造型,绣花卉,吊玻璃珠彩须。围腰一般用深蓝色、玫瑰色缎面,图案由正条、外框、中间花纹图案组成。正条图案以双龙抢宝为主体,双鱼护宝,云钩缭绕。外框四条波浪形图案,图案基本与正条图案相同,但在两边角上增加蝴蝶一对,还有歪桃、梅花等点缀其中。中间图案以四个三角形、四个云钩形图案组成,三角图案在四角,绣有凤凰、牡丹、鱼、八宝等。云钩图案在上下左右,绣有凤凰、梅花、鱼、犀牛等。

飘带:(又称后围腰)飘带由花腰、绣片组成,长1.2尺,围宽2.5尺,束在后腰上。花腰红底,彩线镶边,双鱼护宝、双龙抢宝、配绣鸳鸯、犀牛、八宝、咕噜钱、茄瓜等。绣片上为如意云钩,下为金丝云钩、鱼尾、锯齿、箭头、桃形、菱形、圆形等造型,一般9-11片,银线镶边,色彩有红、黄、绿、蓝等。内绣有“寿”字,并龙、凤、鱼、蝴蝶、龙头凤尾、八宝、梅花、柿子、茄瓜、云钩等,随意性较大,片头吊玻璃珠彩须。

百褶裙:百褶裙均为墨蓝色,长1.2尺,围宽3.2尺,用布6米,笔挺,无装饰。

绑腿:(又称裹筒),- 色等,长度为膝盖下至脚踝上。绑腿肚订一条垂直编织彩带。绑带长5尺,白色棉布,红线镶边。

花鞋:又称花勾鞋,长6.5寸,踏跟。鞋头尖,向上返勾至鞋面,前帮两边绣龙,彩布镶边。后跟饰编织彩带,白底。

花帕:花帕是盛装的组成部分,凡穿盛装,手必持一张花帕。花帕为自制白布,挑线数纱编织各种几何图案,一般为8组,图形多变化,忌雷同。

银饰:盛装银饰一般为:头饰有银花、银钗、银簪、银耳环。胸饰有银项链、银锁、银胸花。背饰有背扣(圆盘形、多角形、多面形、斗笠形等)。手饰有银手镯、银戒指等。旧时还有银脚镯、银脚铃。

榕江侗族服饰制作,主要包括纺织、染色、缝制、刺绣、织锦、镶缀装饰物等工艺:

纺纱:侗族人民用自己种植的棉花,经过去籽、弹绒、搓卷,用自制的纺车纺成棉纱锭,然后开绕成支浆洗晒晾。开始是用自制的手揺纺纱机,后来发明了脚踏纺纱机,一次可纺出双纱双锭,大大提高了工效。

织布:用自制织布机织成一尺来宽的布匹,作为侗族服饰的基本布料。

染色:蓝靛是种植于荫山地头的蓼蓝草,分草本和木本两种,是侗族用来制作染布颜料靛青的主要原料。先将割来的蓼蓝草连茎带叶浸于木桶用清水浸泡三至四天待叶烂水蓝后,取出残茎,在瓢内放入适量的生石灰,渗水成溶液,拌入缸内,用瓢或棍棒将水搅打至起泡沫时止。约过四五天后,靛质经石灰分解下沉,除去上层清水,将沉淀液置放于竹篓中滤干水份即成靛青蓝胶。靛染时将蓝靛浆溶于染缸,并加上适量的烧酒,把自织的白布放入其中浸染,一天三次,每天加入适量的蓝胶和烧酒,约十天左右即成深蓝布料。若要蓝黑中带红,用红刺根煮出红水浸染一次。苗兰宰荡侗制作的亮布,在浸染好的基础上,涂上动物血,晒干,再涂上牛皮胶即可。最后将染好的侗布放在平板的青石上,用木锤锤打,直到布匹发亮才算完成。这种民族民间传统工艺的蓝靛染布至今仍在榕江侗寨传承。

裁缝:根据所要缝制衣服的款式和规格,对布匹进行裁剪,用手工缝织成普通成衣。

刺绣:榕江侗族民间刺绣工艺精,其种类有:绉绣、辫绣、锁绣、绞绣、破丝绣、平绣、贴绣、数纱绣、补绣、叠绣等,形成榕江侗族服装风格的基本技法。每套盛装都是若干绣片组成。花卉图案制作先要打布壳作底,粘上彩缎或其他彩布,根据图样剪成各种各样的造型,把彩线编成辫线,穿绣于图形之上。图案都用金丝银线勾勒,银珠亮片点缀。做完后将花片造型装订在衣服需要装饰的地方,创造出优美的视觉效果。

织锦:榕江侗族织锦一般为素、彩两种。其纹样主要是几何图形和飞禽走兽、花鸟虫鱼等,色彩对比强烈,图案协调统一。织锦主要用作背带、腰带、裙带、绑腿等。

镶缀饰物:用针线把绣花片、银饰品、锦带装订到已缝织好的成衣上去,就成了一件漂亮的侗族服装

百褶裙的制作:七十二寨是用专门织成松稀的纱布裁成条状,用米草固定,放入一种侗语叫“多挪”的溶液中浸泡定型,晒干,反复三到五次,达到要求后相连成裙。四十八寨的是将手工织棉布折叠成条,用“多挪”(民间植物固定剂)水浸湿,拉紧后固定在模型板上,待水干后即可。百褶裙布料与做衣服的不同,质地要求稀、细、软,经过浆、染、舂、捏、晒、蒸等才能制成。

榕江侗族女盛装,结构复杂,层次丰富,图案庄重,华丽雍褥。在图案的绣制方面,运用了绉绣、刺绣、辨绣、平绣等诸多绣法,表现手法多样,形成不同凡响的效果。以线条编织组成的块面几何纹,突破一般规律法则,在韵律、对比、反复、修饰方面效果极佳。其设色非常讲究,黑白对比,冷暖对比十分强烈;图案造型造就了上下左右平衡之感和流动优美的旋律,古拙中见精巧,单纯中见丰富,洗练中见繁褥,具有一种淳朴向上、富贵高雅的风格。其内容选择广泛,有飞禽走兽,有花草鱼虫,有宝塔钱币,有蔬菜瓜果,有宗教信仰、有神话故事、有现实题材、有对幸福的憧憬、也有对历史的回顾,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榕江侗族服饰及制作工艺,是侗族优秀文化的遗存,在侗族服饰文化及工艺中,具有代表性。榕江侗族服饰仍保留和使用传统的材料、工艺,所创造的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服饰制作技艺丰富了中华民族服饰技艺宝库。榕江侗族服饰以及服饰上那些变化无穷的各式图案,蕴藏着丰富的侗族文化含义,其中包括侗族图腾崇拜和祖宗崇拜的意蕴,对维护侗民族文化持续性传承和发展,具有特殊的意义和重要的科研价值。

由于现代化进程加快,侗族服饰文化不可避免地受到其他文化前所未有的冲击,加上侗族人民对现代文明的追求和向往,榕江侗族服饰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面临着巨大的考验。主要体现在:现在青年人,特别是男性青年,日常生活少穿或不穿本民族的服装。作为支系标志的民族服饰,成为人们在节日、庆典、宗教、婚礼等仪式上穿着的礼服;传统材料生产如棉花种植、纺纱、织布、染料种植与制靛、染布等活动的减少,使侗族服饰所必须的原材料越来越匮乏,取而代之的是现成的工业化产品,民族服饰的产品渐渐地失去传统的韵味;榕江侗族服装风格致关重要的缝纫、刺绣技艺,但随着具有精湛手艺的老艺人渐渐逝去,已出现后继无人的状况,侗族人民曾经为之骄傲传统工艺技术将面临失传的危险。

推荐榕江县更多民俗文化
你可能对下列服饰也感兴趣:
榕江县导航

下一篇:天龙屯堡服饰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