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江苏省 > 南京市 > 六合区
六合民歌鲜花调

六合民歌鲜花调

六合民歌鲜花调,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传统音乐类项目。

六合民歌主要分布在六合区雄州、程桥、竹镇、新篁、龙袍、马集、马鞍、东沟、八百桥、新集、长芦等街镇,是六合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作为广大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中即兴创作、口头传唱而逐渐发展完善的一种艺术形式,六合民歌具有内容健康、语言朴实、曲调优美、节奏明快等特点,生活气息浓厚,易唱易学易记,是六合淳朴民风的外化和表征,深受广大群众喜爱。

六合区流行的民歌,主要分为在劳作中歌唱的山歌、号子、抒情寓意的民歌。演唱的目的是为了解乏提神,自娱自乐,有些则是在长期面朝黄土背朝天单调的插秧劳动中歌唱的。据《六合县志》记载,早在周代六合即有民歌民舞结合的乡人傩会流行,民歌在六合演化传承已有2500多年历史。二十世纪初期,以六合民间歌曲为主要调门的洪山戏(大开口)闻名苏皖,后来又和扬州清曲(小开口)联姻成了新的剧种——扬剧。

六合民歌大部分属于江淮民歌特色,也有一部分属于淮海民歌特色,音乐形式简明朴实,平易近人,在演唱方面有“男唱女腔”的特点。代表性曲目既有江淮特色的《秧歌调》,又有淮海风格的《格冬代》,还有久唱不衰的《鲜花调》。早在1956年六合就举行过民歌会演,当时的八百乡选送的节目就是金牛山歌手演唱的《鲜花调》。

1958年,国务院文化部很多艺术家下放六合劳动锻炼,其中有著名音乐家谷建芬,她参与了六合民歌的收集整理工作。六合文化馆当年编印出《六合民歌选》两集,其中有19首被选入《南京民间歌曲选》。1973年,六合文工团也改编演出过多首六合民歌,受到观众欢迎。1981年9月,六合文化部门又编印了一本《六合民歌集》收入民歌和民间器乐曲127首。现在流传存世的六合民歌有300多首,既有山歌号子也有民间小调。

20世纪80年代起,一项巨大的收录民间歌曲的工程在全国进行,《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江苏卷》收录了著名的江苏民歌《茉莉花》,其收集地署名“六合县”,歌曲集成的附录说:“此歌为何仿于1942年冬在六合县金牛山下采录,1957年经整理改词作为女声小合唱在北京演出。1959年再次改词在奥地利维也纳参加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演出,此后,这种版本的《茉莉花》传遍国内外。”并在这本“集成”的《茉莉花》歌曲后还附录了该歌前身《鲜花调》的原词。

由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于1982年将这种版本的《茉莉花》编入亚太地区音乐教材向全世界推荐,再加之1997年香港回归中英交接仪式时演奏了这首乐曲,《茉莉花》更加深入人心,中央电视台、上海东方台等十几家电视台来六合拍摄《茉莉花》专题电视片,同时也把镜头瞄向六合的其它民歌及其演唱者和传承人……

2004年,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邀请六合区文艺创作室主任王家干策划、带领六合12名民歌手进京录制23首原生态民歌以及5档专题节目。其中有原生态歌手邵长荣、张德琴、徐翠华、高玉香、张娟、姚彤、李亚太,民歌手吴梅、陆素芬、丁亚非等。

六合区撤县建区后,原八百桥镇(现金牛湖街道)在2002年首开以民歌经典办节之先河,举办了首届中国南京《茉莉花》音乐文化节。2010年第九届起冠名“中国南京六合《茉莉花》.雨花石国际文化旅游节”。《茉莉花》艺术节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拥有较大的影响,被誉为“文化的盛宴、企业的舞台、人民的节日”。

《茉莉花》艺术节成功开展了民歌文化、美食文化、雨花石文化、旅游文化、商贸文化五个文化单元数十项主题文化活动,丰富了办节内涵,促进了文化与经济的融合,极大地提升了六合形象,促进了招商引资,活跃了文化市场,推动了六合发展,已成为南京市“十大文化节庆”之一。

推荐六合区更多民俗文化
你可能对下列民歌也感兴趣:
六合区导航

下一篇:马铺锣鼓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