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淳民歌
高淳民间歌曲,蕴藏极为丰富,属“吴歌”范畴,在苏南民歌中占有重要地位。自1953年至1964年,先后有路行、叶林、田宝玉、肖翰芝、李存杰等省和中央的音乐工作者来高淳采风。1957年,高淳文化馆曾铅印《高淳民歌》64首。1963年,高淳县文化馆和省音协合编成《高淳民歌》300余首。这些民歌有的已编入《江苏民歌音乐选集》,有的发表于中央和省内的音乐刊物上。高淳民歌不仅在吴歌中有着重要地位,而且也对中国民歌产生一定的影响。
高淳民歌,形式多样,曲调丰富,内容广泛。从地域上划分,可分为山乡民歌、圩乡民歌两种类型。山乡民歌比较粗旷、洪亮;圩乡民歌比较婉转、悠扬。从内容上划分,可分为田歌、软歌、劳动号子、仪式歌、时政歌、情歌、春歌、儿歌、历史传说歌等九类。田歌、牧歌是反映本地区劳动生产的歌曲。耘田歌、栽秧歌、放牛歌等世代相传。例如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就扬名省内外的《五月栽秧》、《采红菱》,具有浓烈的水乡韵味。
“五月栽秧”产生于高淳水乡薛城地区。劳动人民在栽秧生产过程中,运用高淳传统的高腔,演唱出来的一首自编自唱、自娱自乐的民歌。在当地流行很广,深受群众喜爱。1953年,国家一级作曲家路行、音乐理论家叶林、李惠连来高淳采风,“五月栽秧”使他们深受感染,并以他们那音乐家敏锐的触角,很快就能领悟它的特点、风格、韵味和真谛。1954年,路行根据“五月栽秧”的音调和歌词素材,重新编创。上一世纪六十年代初,江苏省歌舞团青年演员管维俊演唱“五月栽秧”获得成功,从此成为经常演唱的保留节目,已成为国内有影响的民歌。
劳动号子是高淳民歌的一大特色。如打夯号子、车水号子、龙船号子、号声嘹亮悠长,具有劳动节奏感。京剧曲牌中的“高拔子”,就是来源于高淳的划船号子,最早被徽剧采用,后被京剧大师周信芳引用到京剧中。周信芳大师演唱《徐策跑城》中的“高拔子”,就是典型代表。情歌则表达了青年男女诚挚的爱情,在高淳最早流行的民歌是南朝时期的《华山畿》,载入《吴歌》,经胡适先生、钱南扬教授等名家考证,《华山畿》源于高淳。《华山畿》中的华山即高淳的花山,所表达的爱情故事就发生在高淳古固城一带。《华山畿》在高淳的传承过程中,不断充实完善,演变成《十月陈梅》、《十二月望郎》等长篇情歌。
大量仪式歌如上梁歌、送房歌、哭嫁、洗衣歌等,充分反映了高淳传统的民风民俗。高淳民歌在演唱形式上,不拘一格,因地制宜。在广袤的田野里,劳动之余引吭高歌,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对家乡的赞美,村头稻场上,山歌阵阵,笑语声声,反映了人们对丰收的喜悦之情。新春佳节,“送春”歌手走村串户,给人们送去美好的祝愿和幸福的憧憬。“送春”也叫“唱春”、“颂春”,是当地百姓喜闻乐见的一种演唱形式,从明代初年一直传承至今,成为高淳民间艺苑中的一朵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