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江苏省 > 常州市 > 溧阳市
孟郊与游子吟的故事

孟郊与游子吟的故事

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孟郊与游子吟的故事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唐代孟郊《游子吟》的故事,以民间文学形态在溧阳市南渡镇旧县村传承千百年。

孟郊,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县清河桥)人。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饱读诗书的进士孟郊于东都洛阳应铨选为溧阳县尉。在任四年,史志记载上虽无孟郊的显赫政绩,但其官德和人品却有留痕。

孟郊清廉自律,没有利用掌管社会治安的权力欺压百姓、鱼肉乡里,他胸中有民生,笔下有乾坤。在《织妇辞》中他写道:“夫是田中郎,妾是田中女。当年嫁得君,为君秉机杼。筋力日已疲,不息窗下机。如何织纨素,自着蓝缕衣。官家榜村路,更索栽桑树。”在《溧阳秋霁》中他写道:“晚雨晓犹在,萧寥激前阶。星星满衰鬓,耿耿入秋怀。旧识半零落,前心骤相乖。饱泉亦恐醉,惕宦肃如斋。上客处华池,下寮宅枯崖。叩高占生物,龃龉回难谐。”这些,都是他关注民生疾苦,为民抒写、抒情、抒怀的由衷表达,也是他的为官之德。

孟郊心存善德,恪守孝道。历尽动荡岁月,已是知天命之年的孟郊赴溧阳一经安顿,即将老母亲从清河桥老家迎来官次侍奉。这天夜里,老母亲在昏黄的油灯下,为做官的儿子缝补破旧的衣裳,油灯如豆,针针线线。面对此情此景,孟郊体悟着母亲的一生辛劳,感慨万分,念念有词,落笔写成《游子吟·迎母溧上作》:“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首词,是对人间所有慈母的真实写照和称颂,引起天下无数人的共鸣。

孟郊去世后,百姓以孟郊为贤人,在溧阳县城(今旧县村)东侧的唐兴寺(原名胜因寺)内,立起孟郊祠画像供奉,以示敬爱和缅怀。宋代建康府将溧阳县尉孟郊列为先贤,其赞曰:“一尉何荒凉,千年仰清苦。”明清《溧阳县志》传承旧志,将孟郊列入“名宦”,画神版入名宦祠纪念。这是当年的溧阳人对孟郊官德人德的评价,也是世代溧阳人对既是清官又是孝子的歌颂和传扬。吴颖论曰:“郊之不屑屑一官者,所寄托盖至深远矣,夫有所精湛于此,以传之其后而非俗吏之所能知也。”世代溧阳人传承孟郊《游子吟·迎母溧上作》,其实是在传承播扬孟郊的官德和人品。

1992年,香港举办“最受欢迎的唐诗评选”,孟郊《游子吟·迎母溧上作》名列榜首,被誉为“中华第一诗”。

推荐溧阳市更多民俗文化
溧阳市导航

下一篇:祠山庙会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