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江苏省 > 常州市 > 溧阳市
焦尾琴传说

焦尾琴传说

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焦尾琴传说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焦尾琴传说是流传在溧阳观山、黄山湖一带民间的口头文学,源自东汉著名文学家、书法家、音乐家蔡邕惜木制琴的佳话。

蔡邕早年拒朝廷征召之命,后被征辟为司徒掾属,任河平长、郎中、议郎等职,曾参与续写《东观汉记》及刻印熹平石经。他精通音律,才华横溢,师事著名学者胡广。除通经史、善辞赋之外,又精于书法,擅篆、隶书,尤以隶书造诣最深,素有“蔡邕书骨气洞达,爽爽有神力”的评价。所创“飞白”书体,对后世影响甚大,被《书断》评为“妙有绝伦,动合神功”。他生平藏书多至万余卷,晚年仍存四千卷。

相传,蔡邕在朝为官时受到陷害,后携女“远迹吴会,亡命江海,十二年矣”。在吴地长达十二年的避难岁月里,蔡邕一直隐居在溧阳观山、黄山湖一带,每日里读书、写作、弹琴,还教习女儿蔡文姬。

有一天,蔡邕在观山村头闲步,看见村里的农人,架着一口大铁锅,拿来一块上好的青铜木,点燃当柴禾烧锅做饭。火势正旺,那青桐木在烈焰中发出噼里啪啦的奇响,蔡邕却连忙走上前去,当即从火焰中将这块木料抽了出来,急切地掸灭上面的火。他一面仔细端详着这块已被烧焦的青桐木,一连连声说:可惜,太可惜了!他这样的举动和神情,把烧火的人弄懵了。蔡邕解释说:这块青桐木是制作七弦琴的好材料,当柴烧掉实在可惜。烧火的人笑道:原来如此,既然你这么喜欢,只管拿去好了。令蔡邕兴奋的是,这块青桐木的长度、宽度和厚度,恰合琴身的需要,只是部分留下了烧焦的痕迹。蔡邕拿回家后,精心制作一把七弦琴。他将烧焦的部分放在七弦琴的尾部,制成后一经试弹,竟是音色奇绝,悦耳动听。因琴尾留有焦痕,他给这把七弦琴取了个雅致的名字“焦尾琴”。从此,随着这把焦尾琴的优美琴声,焦尾琴的故事在当地民间被广泛流传。

2009年9月,由中国民族器乐学会会长、音乐大师冯玉钰教授等组成的专家组前来溧阳,在检索查阅史志资料和民间传说,实地考察观山蔡邕读书台遗址,访问当地陆家边、下瓦滩等村落的乡民,寻觅制作焦尾琴的青桐等遗迹遗存后,正式确认并宣布,溧阳就是中国四大古琴之一蔡邕焦尾琴的故里。

推荐溧阳市更多民俗文化
你可能对下列传说也感兴趣:
溧阳市导航

下一篇:横山桥百叶制作技艺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