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瓷刻
南京瓷刻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瓷刻又名刻瓷,就是用刀和色彩在出窑的瓷器“绣花”,所以观它有笔墨,触它有手感,在我国南北朝时期已出现了瓷刻萌芽,但只是偶尔作些弥补性的艺术加工,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瓷刻。到了宋代,我国陶瓷业蓬勃发展,大量精美优质的瓷器不断问世,皇帝和一些达官贵人在玩赏瓷器时,时常在那些晶莹好玉的瓷釉而上题诗作画的以自娱。为了保存笔痕墨迹永久恒新,就命手艺高超的工艺雕刻家进进行行镌刻,瓷刻便正式诞生,但由于它的创作难度较大,历来在民间流传不广。明末清初时才开始在一些手艺人和书画家中流行,使瓷刻成为一种独立的民间艺术。
瓷刻工艺,清末南京已有些种工艺,上世纪60-80年代市工艺美术公司、工艺美术研究所还有作品问世。一九九一年。陶数成老师由于好奇和爱好,开始专研瓷刻工艺,经过数十年的苦心钻研,在瓷刻艺术上取得了一定的艺术成就,代表作《长江万里图》,作品再现了南宋著名画家赵黻的唯一一幅传世之作,整幅作品气势宏大,壮阔,一气呵成。该作品先后有多家电视台、报纸做过报导,并参加了南京第四届艺术节,首届南京民俗美术展,并获优秀奖。2007年元月又参加了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江苏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的首届东方工艺美术之都博览会,并获迎春花奖,(江苏省工艺美术最高奖)。
南京瓷刻近百年历史,需要传承,但前景不容乐观,而面临失传的边缘,亟待保护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