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陕西省 > 西安市 > 长安
西安牛郎织女传说

西安牛郎织女传说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西安牛郎织女传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1年5月23日,国务院公布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国发〔2011〕14号),西安市长安区的“牛郎织女传说”名列其中。

但是,太多的人并不知道,西安牛郎织女传说在2008年上榜时遭遇极为激烈的竞争。当年,全国11个地方同时申报“牛郎织女故乡和传说发源地”。2006年农历“七夕”,河北邢台就已挂出“牛郎织女故乡”的牌子,并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七夕爱情文化之乡”。其后,湖北襄樊(今襄阳)称,最早的人神恋爱是发生在襄樊(今襄阳)万山的“郑交甫会汉水女神”故事,该故事与牛郎织女传说描述的人神恋爱血脉相连。山东沂源县称,该县燕崖乡牛郎官庄村对面的大贤山上有个织女洞,与其一河之隔的牛郎庙则建于明代为由,认定“牛郎织女”传说发生于该地。山西和顺县则以该县南天池村附近,与牛郎织女相关的地名有十多处,现在还有牛郎洞、天河池、牛郎庙、织女庙等,认为这些地名与传说相对应,形成有完整的故事链。此外,河南安阳等地也有诸多传说发源地的说法。

对于西安是牛郎织女传说的源头,民俗专家韩养民认为,西安牛郎织女的传说是有史料记载的,并不是无稽之谈。西安昆明池和牛郎织女石像是汉代所建,《汉书》里曾经多次提到过石婆石刻,汉武帝元狩三年(前120),汉武帝为讨伐西南诸国,在长安斗门沣河东岸开凿昆明池,训练水军,并在池畔东西两侧分别立牛郎、织女石像,隔河相望。昆明池两畔的牛郎、织女石像被长安斗门群众尊称“石爷”、“石婆”。它是汉代最早的石刻,比现在茂陵的马踏匈奴还要早三年,这些都是中国最早的实物和文字记载,足以证明西安就是牛郎织女传说的发源地。

那么,牛郎织女的传说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传说大约是这样的:传说天上有个织女星,还有一个牵牛星。织女和牵牛情投意合,心心相印。可是,天条律令是不允许男欢女爱、私自相恋的。织女是王母的孙女,王母便将牵牛贬下凡尘,令织女不停地织云锦以作惩罚。

织女的工作,便是用了一种神奇的丝在织布机上织出层层叠叠的美丽的云彩,随着时间和季节的不同而变幻它们的颜色,这是“天衣”。自从牵牛被贬之后,织女常常以泪洗面,愁眉不展地思念牵牛。她坐在织机旁不停地织着美丽的云锦以期博得王母大发慈心,让牵牛早日返回天界。

一天,几个仙女向王母恳求想去人间碧莲池一游,王母今日心情正好,便答应了她们。她们见织女终日苦闷,便一起向王母求情让织女共同前往,王母也心疼受惩后的孙女,便令她们速去速归。

话说牵牛被贬之后,落生在一个农民家中,取名叫牛郎。后来父母下世,他便跟着哥嫂度日。哥嫂待牛郎非常刻薄,要与他分家,只给了他一条老牛和一辆破车,其他的都被哥哥嫂嫂独占了,然后,便和牛郎分家了。

从此,牛郎和老牛相依为命,在荒地上披荆斩棘,耕田种地,盖造房屋。一两年后,营造成一个小小的家,勉强可以糊口度日。可是,除了那条不会说话的老牛而外,冷清清的家只有牛郎一个人,日子过得相当寂寞。牛郎并不知道,那条老牛原是天上的金牛星。

这一天,老牛突然开口说话了,它对牛郎说:“牛郎,今天你去碧莲池一趟,那儿有些仙女在洗澡,你把那件红色的仙衣藏起来,穿红仙衣的仙女就会成为你的妻子。”牛郎见老牛口吐人言,又奇怪又高兴,便问道:“牛大哥,你真会说话吗?你说的是真的吗?”老牛点了点头,牛郎便悄悄躲在碧莲池旁的芦苇里,等候仙女们的来临。

不一会儿,仙女们果然翩翩飘至,脱下轻罗衣裳,纵身跃入清流。牛郎便从芦苇里跑出来,拿走了红色的仙衣。仙女们见有人来了,忙乱纷纷地穿上自己的衣裳,像飞鸟般地飞走了,只剩下没有衣服无法逃走的仙女,她正是织女。织女见自己的仙衣被一个小伙子抢走,又羞又急,却又无可奈何。这时,牛郎走上前来,对她说,要她答应做他妻子,他才能还给她的衣裳。织女定睛一看,才知道牛郎便是自己日思夜想的牵牛,便含羞答应了他。这样,织女便做了牛郎的妻子。

他们结婚以后,男耕女织,相亲相爱,日子过得非常美满幸福。不久,他们生下了一儿一女,十分可爱。牛郎织女满以为能够终身相守,白头到老。

可是,王母知道这件事后,勃然大怒,马上派遣天神仙女捉织女回天庭问罪。

这一天,织女正在做饭,下地去的牛郎匆匆赶回,眼睛红肿着告诉织女:“牛大哥死了,他临死前说,要我在他死后,将他的牛皮剥下放好,有朝一日,披上它,就可飞上天去。”织女一听,心中纳闷,她明白,老牛就是天上的金牛星,只因替被贬下凡的牵牛说了几句公道话,也贬下天庭。它怎么会突然死去呢?织女便让牛郎剥下牛皮,好好埋葬了老牛。

正在这时,天空狂风大作,天兵天将从天而降,不容分说,押解着织女便飞上了天空。

正飞着、飞着,织女听到了牛郎的声音:“织女,等等我!”织女回头一看,只见牛郎用一对箩筐,挑着两个儿女,披着牛皮赶来了。慢慢地,他们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了,织女可以看清儿女们可爱的模样子,孩子们了都张开双臂,大声呼叫着“妈妈”,眼看,牛郎和织女就要相逢了。可就在这时,王母驾着祥云赶来了,她拔下她头上的金簪,往他们中间一划,霎时间,一条天河波涛滚滚地横在了织女和牛郎之间,无法横越了。

织女望着天河对岸的牛郎和儿女们,直哭得声嘶力竭,牛郎和孩子也哭得死去活来。他们的哭声,孩子们一声声“妈妈”的喊声,是那样揪心裂胆,催人泪下,连在旁观望的仙女、天神们都觉得心酸难过,于心不忍。王母见此情此景,也稍稍为牛郎织女的坚贞爱情所感动,动了恻隐之心,便同意让牛郎和孩子们留在天上,命喜鹊传话让他们每隔七日相见一次,谁知喜鹊传错了话,说成每年七月七日相见一次,于是王母就罚喜鹊给他们搭桥。

从此,牛郎和他的儿女就住在了天上,隔着一条天河,和织女遥遥相望。在秋夜天空的繁星当中,我们至今还可以看见银河两边有两颗较大的星星,晶莹地闪烁着,那便是织女星和牵牛星。和牵牛星在一起的还有两颗小星星,那便是牛郎织女的一儿一女。

牛郎织女相会的七月七日,无数成群的喜鹊飞来为他们搭桥。鹊桥之上,牛郎织女团聚了!织女和牛郎深情相对,搂抱着他们的儿女,有无数的话儿要说,有无尽的情意要倾诉啊!

经过千百年流传,形成了一个妇孺皆知、优美动人的民间故事,从而跻身于中国古代“四大爱情传说”之列,在中华大地广为流传。

昆明池两畔的牛郎、织女石像被长安斗门一带群众尊称为“石爷”、“石婆”。“石爷”即牛郎,像高258厘米,右手置胸前,左手贴腹,身体呈跪状,上身微微向左扭转,大眼阔鼻,表情朴实憨厚;“石婆”织女像高228厘米,上身微微向右扭转,作拢袖罢织的姿势,表情忧郁,活现出被银河阻隔、不得与牛郎团聚的相思之苦。

唐德宗贞元十四年(798),长安斗门群众修“石婆庙”供奉织女。千百年来,香火不断,吸引八方民众前来祭祀,形成了规模盛大的庙会。

历代诗人也不乏以此为诗,杜牧有《秋夕诗》:“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杜甫有《银河诗》:“牛女年年渡,何曾风波生?”

如今,西安市正在恢复昔日昆明池盛景,使其承载打造历史、文化、生态基地的使命,“牛郎织女传说”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将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宣传推介。

推荐长安更多民俗文化
你可能对下列传说也感兴趣:
长安导航

下一篇:关中事酒酿造技艺

返回电脑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