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农具制作与修复技艺
传统农具制作与修复技艺,连云港市第七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统技艺类项目。
胡氏古农具修复与制作技艺是传承胡氏家族在前辈木匠基础上对传统农具中工艺复杂、技术含量较高的贵重农具进行修复与制作的独特技艺。自从苏州迁到灌南后,继续从事木匠手艺,并传承苏州木匠之工艺,精益求精之工匠精神,专业制作、修复三轮牛车(大车)、独轮车、耧车(耩子)、水车等重要农具。至民国时期,父亲胡维恒跟随爷爷胡学纯,常年在淮安、盐城、连云港、山东的临沂地区等地从事大型农具的制作,成为远近闻名的农具制作“专业户”,农忙时回乡走村串户,为四邻八村修复重要大型农具,因手艺精湛且随请随到,社会评价高、民众口碑好。随着时代的发展,伴随着广大农民几千年的传统农具逐渐被农业机械所取代,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农业机械化得到了普及,传统农具退出了历史舞台,制作农具手艺派不上用场,社会上的农具匠人十有八九或改行或“弃甲归田”,而我们选择了传统农具的收藏与研究工作。到2000年,共收藏农耕文化物品一万余件,数量具全国之首,利用祖传修复技艺,对重要农具进行抢救性修复,并自费创办农耕文化博物馆,免费向社会开放,累计接待参观人员达十几万人次,让人们记住了乡愁,传承了农耕文化。2012年,成立了“连云港市农耕文化研究所”,创办文化产业,聘请市农业专家蔡立志、市历史学专家刘凤桂等加入研究团队,取得了丰硕成果,并将研究成果转化成生产率。先后出版《见证中华农耕文明٠传统农具篇》《中国传统工匠》《灌南县农具发展史》等专著,填补了这一领域的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