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辽乌苠食俗
东辽乌苠食俗为东辽县非物质文化遗产。
乌苠现特指高粱乌苠,又称乌米,古称栗奴。是因高粱种子被黑穗真菌浸染,生长在高梁顶端上的真菌,是一种活基菌。乌苠会影响高粱产量,一经发现需及时掰除,俗称“ 苠”。又因乌苠可即采即食,味道清爽、老少咸宜,“ 苠”就成为男女老幼踊跃参加的、止损增益的农事活动,哪里种高粱哪里就有“ 苠”。
在年复一年的生产生活中,人们对乌苠的认识和应用也在不断深化,有的乌苠菜做得非常有特色,炖煮、煎炸、闷蒸、烧烤,样样皆精,成为辈辈相传的家族私房菜;有的对老乌苠的采收、保管、应用十分精到,形成了固定的做法,并代代相传,是一个家族生活中的一部分。
有史以来,高粱一直都是东北地区的主粮,但到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杂交玉米的兴起,就成为一种小杂粮,只有个别地方有少量种植,与乌苠有关的民风民俗活动也销声匿迹。直到2012年,李淑侠在安石镇大面积种植高粱乌苠获得成功,与乌苠有关的民风民俗活动得以恢复和再现,并通过科研攻关,生产出乌苠深加工系列产品,形成一个新兴的产业,把关于乌苠的民风民俗活动继承、传播、发扬光大。
2021年,被列入县级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代表性传承人:李淑侠,年创收5万元左右。

